最低必须支出限制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dhq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经典劳动供给理论的分析和梳理,发现主流经济学较少关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劳动力最低必需支出限制的问题。为此,在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劳动供给时,本文利用最低必需支出的限制条件,对经典劳动供给模型进行改进,从而能更好地对拐点工资和最低工资的社会现实进行解释。劳动力供给改进模型揭示,在把劳动力最低必须支出作为劳动力供给的约束条件之下,劳动力供给中存在一个工资拐点。当工资水平高于拐点处的工资水平时,劳动力供给曲线是经典劳动供给理论中的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当工资水平低于拐点处的工资水平时,随着工资的降低,劳动力在最低必需支出约束条件下反而会增加劳动供给,也即出现低工资条件下劳动供给和工资反向变动的关系。并且,当劳动力市场上提供的劳动供给相对较多时,劳动者的工资会逐渐降低,甚至有可能会降到劳动者的保留工资水平。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占比较大。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非农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罗小兰,2007),但受限于自身的教育程度和户籍制度等因素,这一类的劳动力更多的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其实际工资长期以来并没有增长甚至有所下降。这种工资和劳动供给反向变动的现象无法用现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本研究在仔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后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主流经济学中,对于劳动力的供给中没有考虑劳动者最低必需支出的约束问题。在引入了最低必需支出的限制条件之后,劳动力供给中的矛盾问题迎刃而解。本研究在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之后,利用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证实了工资和劳动供给反向变动的现象的问题,并由此得出了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以为进行政策建议提供依据。从研究结构上,本文的行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从中国农村劳动力总体的非农劳动供给问题出发。提出中国非农劳动力供给中存在的困境,这属于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主题。相对来说,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待遇、环境都较差,农村非农劳动力的劳动供给受到最低必需支出的限制。本部分分析了这种理论和实践中的矛盾,进行了理论梳理,并对相关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最低必需支出的约束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模型。第二、实证分析。利用劳动力供给改进模型来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总体的非农劳动供给,一方面对最低必须支出约束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改进模型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分析劳动力供给改进模型的基本规律,讨论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的因素。第三、应用研究。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分为两个层次:1.针对中国农村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问题。在考虑了农村劳动力总体的非农劳动供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群体分别进行分析。在受教育程度、价值观等许多方面,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都存在不同,老一代农民工在吃苦耐劳、抗压等方面都要优于新生代农民工。毕竟,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环境不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环境。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城市生活更加认同等,这些会对其劳动供给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2.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群体的非农劳动供给问题。受教育水平对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求职或者工作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所处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对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也是如此,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那么,一定程度上,农村劳动力群体会因其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导致劳动供给行为不同,提供的劳动供给不同。具体来说也即受教育程度这个变量会存在拐点,拐点之上和之下分别对应的劳动力群体的劳动供给不同。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问题。我国建筑行业中工程质量的好坏,是与国计民生有巨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格局的调整,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转型期的出现,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不断形成,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