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隐喻是中国人和泰国人最常用的辞格之一。隐喻也常被看作是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水”作为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概念,它对汉泰人民有着明显的重要性,因为两国人民自古到今都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来维持生活,尤其是都依靠水路来交通。水的产生与汉泰人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也使汉泰语言中产生了大量与水有关的词汇、隐喻、成语、熟语、惯用语等。本文便以汉泰语关于“水”隐喻词汇为研究对象,采用Lakoff&Johnson的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中国人和泰国人最常用的辞格之一。隐喻也常被看作是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水”作为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概念,它对汉泰人民有着明显的重要性,因为两国人民自古到今都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来维持生活,尤其是都依靠水路来交通。水的产生与汉泰人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也使汉泰语言中产生了大量与水有关的词汇、隐喻、成语、熟语、惯用语等。本文便以汉泰语关于“水”隐喻词汇为研究对象,采用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映射为指点。以汉泰民族文化在当中所起的影响为基础,从喻体喻义、隐喻词汇来源、映射角度进行对比,描写分析汉泰有关水词汇隐喻的共同之处和异同之处。
本文共有五章节组成。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中国和泰国隐喻概念,并总结归纳前人对该课题的研究及不足,确立本文的研究创新点。提出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方法、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第二章,对比汉泰语“水”的喻体喻义。首先,把汉泰喻体喻义分为两大类,即全部相同(喻体、喻义相同),部分相同(喻体相同、喻义不同);(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第三章,讨论关于汉泰语“水”的隐喻词汇来源。本章从文化形态的各层次来分析汉泰喻体的发展与应用,着重就地理环境、季节温度、宗教信仰、文学古典、历史人物、审美观、劳动、生活饮食等。第四章,为汉泰“水”的隐喻映射对比。整理分类水映射的目标域,对其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作出全面的映射义解释,分为六种类型:水映射人域、感情、力量、情况或状况、事情或事件和其他。第五章,对全文的总结。
虽然中泰两国都位于东南亚地区,以农产业为主,宗教信仰属于佛教文化区,整体来看可认为中泰文化接近,但是如果仔细的观察会发现两国许多细微的相差,就反映在人们交流中的话语也就是隐喻。通过关于汉泰语“水”的隐喻分析,得出小同大异的结果。汉泰水的隐喻词汇大部分映射到相似的人域、感情、力量。在隐喻词汇来源的方面,汉泰语存在最明显的差异如:历史人物、文学古代、审美观等其他。
其他文献
作为北美新移民文学最高水平代表之一,严歌苓一直是海外华文和当代文学研究的热门。由于其丰富独特的个人与家族经历,对历史的言说一直贯穿在她的创作中。透过女性、知识分子、新移民多重视角,严歌苓对晚清至当代的历史书写呈现异质色彩。因而本文以严歌苓小说的历史书写策略为研究对象,从文本的历史、作家女性观与历史书写的关系、历史书写形式探索等方面分析严歌苓的小说创作。论文绪论部分主要从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介绍选题源起
《佛说诸经杂绿喻因由记》(下简称“《因由记》”)共有三个相关的敦煌写本存世。其中,伯3849号背(下称“甲卷”)及北敦3129号(下称“乙卷”)是完卷,而斯5643号(下称“丙卷”)仅存《莲花色尼因缘》(拟)的部分片段。本文在调查敦煌文献相关遗存的基础上,对写卷的概况、抄写时间、转抄关系、对佛典的改造、性质及实际政治意义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校勘、注释了《因由记》的全文。 文章共分为上、下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新兴消费空间的出现催生了摩登男女这两类身体形态。新感觉派是这一时期都会上海的思实书写者,其小说以摩登男女遇合中的男性对不同类型女性“他者”的欲望凝视来呈现现代性体验。如何看待这类以男女邂逅和分离为架构的小说,是富有意味且争议不断的论题。本文以邂逅中的男女关系变化为思路和线索,聚焦于文本、图像和散文日记的互证式研究,发掘出报刊杂志中的若干材料,并与左翼都市文本对比分析,同时紧
《从文自传》对沈从文而言既关乎身份,也关乎文学趣味、文化人格和精神趋向的建构。 本文以身份串联全文,聚焦于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杂文、书信、传记,对其创作心历纵向式梳理、自传文本深掘式剖析及史料、互文横向式比较,按照《从文自传》写作前的身份焦虑与寻找、写作中的身份认定与指认策略、身份建构的诗学意义的线型结构分三章论述。第一章探讨沈从文在《从文自传》写作前的身份焦虑与诉求及与之共生并存且构成对话关系
在20世纪中国的“想象共同体”中,现代国家想象与现代化实践彼此同构,但90年代以来,文学中“乌托邦”的失落造成了理想书写的当下困境。柳青作为从五四走来,亲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代共和国作家”,他在多种思想资源的影响与指导下,进行着“新世界”的想象与创作。本文运甩“论从史出”的方法,从柳青的小说文本、文艺评论、思想札记及社会史料等方面探入,刀图将作家放置在文学、现实、历史三维的场域下进行分析,梳理出
宋季元初,着名的坊刻中心——福建建阳的书林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类书。此种类书将各种生活知识分门别类地加以刊载,以供日常随时翻检使用,性质如同今天的“家庭生活手册”,现代学者称之为“日用类书”。“日用类书”一体于晚唐宋初肇端,於宋末至元代迅速发展,体式亦日趋成熟,出现了《事林广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又称《居家必用》或《居家必用事类》,以下统一简称《居家必用》)等代表性作品,其后又分化出了“百科类”
《月令采奇》四卷,明李一楫辑,是一部辑录性质的岁时类文献。该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每季一卷。每卷先季节总叙,次五行生旺,次逐月月令,月今后又有本月逐日杂记、调摄、占候等内容。此外,卷四在十二月后又有闰月令、调摄总论、占候补遗、杂记补遗等内容。由于流布未广,《月令采奇》在国内于清初即告亡佚,所幸日本内阁文库藏有万历原刻本,1970年台湾艺文印书馆据以影印,编入《岁时习俗资料汇编》第八、九册行世。
汉语是典型的“S+V+0”语言,而韩语则是“S+0+V”类型语言,二者在语序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同时都属于量词性语言。传统的观点认为,量词和复数标记互相排斥、不能共现。因此,有量词的语言通常没有复数标记,而有复数标记的语言通常没有量词。但汉、韩语稍显特殊,它们既具有丰富的量词,又有复数标记“们”和“暑(Deul)”。这种现象无形中增加了汉、韩语数量表达方面相关研究的难度。本文立足于汉、韩语
主体问题一直是研究哲学、文学绕不开的必经选题。作为20世纪具有传奇色彩的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涉及领域广泛,而主体概念作为福柯庞杂的理论体系背后若隐若现但一脉相承的线索,可以说是福柯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之一,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试图梳理福柯的前期主要思想,主要从话语的主体、权力的主体两个方面来论述福柯不同理论空间里主体概念的“悖论”。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了论文选题的原因、意义及研究方
桂馥所撰《札朴》十卷,治经史子集、涉古言古字、述山川名物、考金石文字、解疑难俗语,卷帙不多却包罗甚广,其中亦不乏谬言譌语。 本文以《札朴》中的失误条目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初步订误工作,对桂馥误改其字、误释其义等问题作出订正与补充。在此基础上,选取“玉篇广韵”、“诛”、“牑模”三条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条目进行更深层次的补正工作,对其所涉及的形义问题与字际关系予以梳理和考证,并提出新的观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