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陆地石油开采区重金属多介质环境生态风险评价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e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在油气需求的驱使下势必要动用更多的陆地石油地质储量以提高原油产量,由此将引发更多的累积污染和更严峻的石油开采生态风险。其中陆地石油开采排放的有害物质尤其是重金属导致的多介质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研究重金属污染物在典型陆地石油开采区多介质环境中的活动规律,对被石油开采影响的区域进行风险评价是这些区域进行污染治理、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前提。然而,现有研究中仅有针对石油开采污染物对水体、土壤、沉积物、植物等单一环境介质污染规律、机理研究,而针对污染物在石油开采区多介质环境迁移转化规律及对多介质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较少。本论文选定Cd、Cr、Cu、Pb和Zn5种重金属研究其在典型陆地石油开采区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并评价了土壤污染现状及研究区域内多介质生态风险。本论文选取多介质环境等量浓度模型,模拟了Cd、Cr、Cu、Pb和Zn5种重金属在我国典型陆地石油开采区多介质环境(大气、水、土壤、沉积物和植物相)中的迁移转化、归趋。由实测(或文献)数据及模型模拟数据对比验证模型模拟效果,经计算,大气相、土壤相和沉积物相的平均对数残差分别为0.38、0.67和0.16,低于水相(1.67)和植物相(1.43),且重金属污染在各环境相的平均对数残差均在1个数量级左右,即模型建立合理,可用于模拟污染物多介质环境行为。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石油开采区重金属污染物以落地原油和大气源排放方式进入多介质环境中,跨介质迁移主要发生在沉积物-水和土壤-空气中,主要输出方式是沉积物掩埋,沉积物相是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归宿,且重金属污染物从土壤向大气迁移的趋势最为明显。由陆地石油开采区重金属多介质环境行为模拟结果可以看出,预防重金属污染尤其应关注水和空气,出现重金属污染相关问题时,应着重关注沉积物和土壤的保护及修复。在多介质环境等量浓度模型模拟基础上,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多介质中的水、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单污染生态风险中Cd的水平最高,水相中生态风险等级为“极强”;Cd污染在水、土壤中和沉积物相的危害大,在日后应对环境污染问题和陆地石油开采环境规划时应加强对重金属Cd的重视。此外,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内大气中重金属评价,发现Pb在大气环境中的危害权重最大,其他重金属的污染也不容忽视。以芦苇作为风险表征对象对植物相中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发现Cr和Cd在沉积物-芦苇和土壤-芦苇中的迁移能力最强,说明Cr和Cd易被芦苇富集,或被转移到生物链进行物质循环。多介质环境等量浓度模型与生态风险评价的结合,集成了模型模拟与生态风险评价的双重功能,实现了重金属污染物在典型陆地石油开采区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的定量表征,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金融工具会计是当今会计界的热点和难点。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传统会计下,很多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而在它们的财务报告
摘要:在我国,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的重要性已被大多数企业所认识。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目的,ERP项目的实施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针对ERP实施的高风险性,国内实
物流设施设备的性能发挥、先进性是物流企业的物流技术水平的重要表现。针对我国大多数的物流企业设备维护观念落后、维护策略制定缺乏科学依据、设备故障事故频繁发生、维修
在移动机器人抓取搬运作业中,识别待操作目标物体的宽度和方位是成功的关键。针对室外环境下停放的汽车搬运作业需求,提出一种识别待搬运汽车宽度和方位的方法。该方法基于三维激光传感器,先构建整个环境的三维点云地图,然后从地图中分离出目标汽车点云,最后将汽车点云向地面投影,根据投影的点云包围盒进行汽车的宽度和方位估计。采用室外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识别效果,其精度满足应用要求。
开发了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复杂锑铅矿的新工艺,完成了系统的全流程小型试验和扩大试验研究,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新工艺是复杂锑铅矿处
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居民步行出行占较大比例。同时随着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道路机非冲突愈加严重,行人作为弱势群体,其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机动车与行人一旦发生碰撞,行人
《行政诉讼法》扩大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考虑到由于此前其适用范围太小导致这一判决形式几乎处于弃置的状态,但司法实践中其适用率仍然极低。变更判决的适用条件与操作
以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点,结合新能源领域人才需求特点,构建了与材料化学专业专业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锂离子电池领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