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来源 :中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各国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媒介,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其中大量使用的文化负载词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族色彩。不同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差异。文化负载词之翻译有助于有效传播文化,然而其翻译也不无困扰。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而文化差异是翻译工作最难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再现中国文学风格和内涵,帮助译入语读者获取中国文化精神,是文学翻译不容忽视的一面。  中国现代散文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不少作品业已翻译为英文等语言。本研究以张培基所译中国散文为研究对象,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思想为参照,探讨译者如何处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首先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状况、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研究情况,以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应用研究做了详细描述,然后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对象的特点与文化负载词的分类进行了具体阐述。通过对语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张培基对部分文化负载词采用了语义翻译,侧重保留源语文化负载词的语义内容和形式结构,尽可能表现出原作者的思维过程;而对更多的文化负载词则采用了交际翻译策略,注重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反应,尽可能使读者的阅读效果接近阅读原作的效果。同时二者结合运用会更有效地翻译文化负载词。
其他文献
在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中,语音是语言学习的起点,是掌握好目的语的基础,也是练好听说的关键。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语言面貌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英语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相比于笔译研究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评论界对于这部小说的本质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人把它视作赫胥黎对未来工业文明的预言;部分认为它是赫胥黎对当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市场出现了多种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业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