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名商品标识保护自《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颁布始,至今已11年时间。在这期间,《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曾修订,但是司法实践中知名商品标识保护的步伐却未停止。由于知名商品标识保护最初的法律规定较为原则、笼统,司法、执法缺少明确指导,《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与《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继出台。这两部法律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实践缺少指导性规范的窘状,但是通过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指导司法审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案例分析,指出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存在的问题,针对立法与司法、执法不协调的现状提出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立法建议。本文包括导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三章,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论证。第一章是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现状及问题。为较全面的反映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在司法实践中的情况,本文搜集了大量国内法院公布的、与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有关的案例,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归纳梳理,指出司法实践中案件审理缺乏统一判定标准,立法指导缺少相关规范,总结出我国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最大的问题在于司法已经相对完善立法仍停留在原地导致的立法与司法、执法不协调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问题:第一,知名商品标识认定标准不明确;第二,商品标识混淆的涵义不明;第三,擅自使用的涵义不明;第四,商业标识客体范围过窄。第二章是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理论探析。结合第一章的实证分析,借鉴美国商业外观保护先进经验,厘清了知名商品认定中知名度的问题、知名商品标识认定中特有性以及是否保护商品外观的问题、擅自使用知名商品标识的涵义问题、造成或足以造成混淆的认定问题。为了克服知名商品标识认定的困难,笔者参考驰名商标的相关标准对知名商品的知名度进行划分;为了规范新类型商业标识以及新型知名商品标识使用方式,笔者扩大了知名商品标识保护的客体范围、擅自使用造成或足以造成混淆的范围。第三章是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完善。在前两章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进行完善,包括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法律适用与立法建议。其一,为了明确法律适用的顺序,厘清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专门法的关系,根据知名商品标识知名程度的不同,对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与商标法保护的衔接问题进行分析。其二,针对我国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理论与实践,参考国外有关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司法经验,草拟出完善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制度的具体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方法的创新和结论的创新。方法的创新体现在笔者精选了71个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典型案例,其时间范围从1993年至2014年,既包含特定时期典型案例又包含知名商品标识保护最新案例。结论的创新体现在本文提出的六点立法建议,立法建议(一)、(三)、(四)、(五)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融入了笔者个人对知名商品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问题研究的理解与观点,提出了明确知名商品标识认定要素、扩大知名商品标识保护的客体范围、扩大擅自使用造成或足以造成混淆的范围等创新性较高的立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