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整体性味归经分布特性与差异分析,明确哪些属性是构成轻身延年功效所必须具备的,进一步扩大筛选范围和可研究范围,从而探究此类药物轻身延年功效背后的科学机理,结合矢量模型及生物信息学预测,筛选出典型药物和组方进行更精确的研究,同时为研究益智安神等其他特殊功效药提供一套完整经验和成熟方法。
方法:
本文以《本草纲目》金陵点校版为蓝本,四库全书版、万历雕刻版、江西版、山西版为辅,搜集整理其中具有轻身功效的药物,对其中具有轻身延年功效的药物进行仔细考证、勘误与补充,整理出轻身延年药127个,其中实际常用的动植物药104种,引入矢量、微分、集合论和统计学等数学工具对药物特性,综合功效其进行整理分析分类,以原著中的中医理论思想为依据,对其延缓衰老的机制机理进行初步分析,归纳总结。结果:
一、《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频次
1.以归经论,归肝经最多,共计56种,占总数53.85%。
2.以功效论,补虚药最多,共计40种,占总数39.22%。
3.以四气论,温性药最多,共计28种,占总数27.45%。
4.以五味论,甘味药最多,共计52种,占总数50%.0%。
5.以三焦论,归上焦最多,共计39次,占总数37.50%。
二、以归经论《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分布偏差
1.归脾经药总体标准偏差2.86,偏差最大,频次第三:27,集中出现于甘味补虚药。
2.归肝经药总体标准偏差2.69,偏差第二, 频次第一:56,集中出现于理血药和清热药。
3.归肾经药总体标准偏差1.64,偏差最小,频次第二31,分布最平 均,无明显集中分布。
三、以功效论《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分布偏差
1.补虚药总体标准偏差2.55,偏差最大,频次第一:40,集中出现于补气血药。
2.清热药总体标准偏差2.06,偏差第二,频次第二:22,集中出现于清热泻火与清热解毒药。
四、以四气论《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分布偏差
1.温性药总体标准偏差3.16,偏差最大,频次第一:28,集中出现于补虚药,尤其集中于补阳药。
2.平性药总体标准偏差0.83,偏差最小,频次第二:25,分布最平均,无明显集中分布。
五、以五味论《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分布偏差
1.苦味药总体标准偏差2.55,偏差最大,频次第二:24,集中分布于寒凉清热药。
2.甘味药总体标准偏差2.45,偏差第二,频次第一:52,集中分布于温性补虚药。
六、《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整体分布存在四个强关联
1.理血药-肝经(100%)
2.清热药-清热泻火药-肝经(90.91%,)
3.补气药-中焦-脾胃(100% 91.7%)
4.补阳药-下焦-肾(6/7 85.71%)
结论:
1.《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归肝经药最多,且集中出现于理血药和清热药,是《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的代表属性,气血旺则延年耐老,气血虚衰则早衰。气血充盛通畅,是延缓衰老的必要条件,清热功效在延缓衰老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2.归肾经药数量其次,偏差在归经分布中最小,分布最平均,且在各类性味、功效的药物中均有分布,具有最强的共性,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盛,气化功能正常,是轻身延年的必须条件,是《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以及本草药物,动物类药具备轻身延年功效药物的共性。
3.《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的整体功效是甘温补虚,理血清热,调养肝脾肾,补气血阴为主,辅以味辛补阳。
4.存在补血生血,理血药与肝经100%的强关联,这种关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十三五规划中药学教材中依然存在,《本草纲目》认为肾藏精生血,而血上输于肝,使肝有血可藏。血的生成,贮藏与肝肾密切相关,也是肝肾同源的重要物质纽带和物质基础,且“人以气血为本”。肾脾分别是先后天之本,肝脾肾与气血的生化转运最密切相关,对我们今后研究《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从肝脾肾与血的生成运化出发,从先后天之本入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5.《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频数、频次分布与分布偏差之间无关联,未出现偏差随频次增加而出现正相关或负相关的情况。
通过对《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整体性味归经分布特性与差异分析,明确哪些属性是构成轻身延年功效所必须具备的,进一步扩大筛选范围和可研究范围,从而探究此类药物轻身延年功效背后的科学机理,结合矢量模型及生物信息学预测,筛选出典型药物和组方进行更精确的研究,同时为研究益智安神等其他特殊功效药提供一套完整经验和成熟方法。
方法:
本文以《本草纲目》金陵点校版为蓝本,四库全书版、万历雕刻版、江西版、山西版为辅,搜集整理其中具有轻身功效的药物,对其中具有轻身延年功效的药物进行仔细考证、勘误与补充,整理出轻身延年药127个,其中实际常用的动植物药104种,引入矢量、微分、集合论和统计学等数学工具对药物特性,综合功效其进行整理分析分类,以原著中的中医理论思想为依据,对其延缓衰老的机制机理进行初步分析,归纳总结。结果:
一、《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频次
1.以归经论,归肝经最多,共计56种,占总数53.85%。
2.以功效论,补虚药最多,共计40种,占总数39.22%。
3.以四气论,温性药最多,共计28种,占总数27.45%。
4.以五味论,甘味药最多,共计52种,占总数50%.0%。
5.以三焦论,归上焦最多,共计39次,占总数37.50%。
二、以归经论《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分布偏差
1.归脾经药总体标准偏差2.86,偏差最大,频次第三:27,集中出现于甘味补虚药。
2.归肝经药总体标准偏差2.69,偏差第二, 频次第一:56,集中出现于理血药和清热药。
3.归肾经药总体标准偏差1.64,偏差最小,频次第二31,分布最平 均,无明显集中分布。
三、以功效论《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分布偏差
1.补虚药总体标准偏差2.55,偏差最大,频次第一:40,集中出现于补气血药。
2.清热药总体标准偏差2.06,偏差第二,频次第二:22,集中出现于清热泻火与清热解毒药。
四、以四气论《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分布偏差
1.温性药总体标准偏差3.16,偏差最大,频次第一:28,集中出现于补虚药,尤其集中于补阳药。
2.平性药总体标准偏差0.83,偏差最小,频次第二:25,分布最平均,无明显集中分布。
五、以五味论《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分布偏差
1.苦味药总体标准偏差2.55,偏差最大,频次第二:24,集中分布于寒凉清热药。
2.甘味药总体标准偏差2.45,偏差第二,频次第一:52,集中分布于温性补虚药。
六、《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整体分布存在四个强关联
1.理血药-肝经(100%)
2.清热药-清热泻火药-肝经(90.91%,)
3.补气药-中焦-脾胃(100% 91.7%)
4.补阳药-下焦-肾(6/7 85.71%)
结论:
1.《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归肝经药最多,且集中出现于理血药和清热药,是《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的代表属性,气血旺则延年耐老,气血虚衰则早衰。气血充盛通畅,是延缓衰老的必要条件,清热功效在延缓衰老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2.归肾经药数量其次,偏差在归经分布中最小,分布最平均,且在各类性味、功效的药物中均有分布,具有最强的共性,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盛,气化功能正常,是轻身延年的必须条件,是《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以及本草药物,动物类药具备轻身延年功效药物的共性。
3.《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的整体功效是甘温补虚,理血清热,调养肝脾肾,补气血阴为主,辅以味辛补阳。
4.存在补血生血,理血药与肝经100%的强关联,这种关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十三五规划中药学教材中依然存在,《本草纲目》认为肾藏精生血,而血上输于肝,使肝有血可藏。血的生成,贮藏与肝肾密切相关,也是肝肾同源的重要物质纽带和物质基础,且“人以气血为本”。肾脾分别是先后天之本,肝脾肾与气血的生化转运最密切相关,对我们今后研究《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从肝脾肾与血的生成运化出发,从先后天之本入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5.《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频数、频次分布与分布偏差之间无关联,未出现偏差随频次增加而出现正相关或负相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