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杜尚以来,艺术的边界似乎正在趋于模糊,雕塑也是如此,这使得黑格尔关于历史终结的判断在艺术界也获得了极大的响应;但另一方面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技术决定论又将艺术的未来导向了专业化和技术化。前者的预言将雕塑的发展引向了“观念”,后者的理论强调了艺术的发展需要很强的“技术性”,观念和技术看似是雕塑本体意义的外延和内涵之间的关系,但本文认为这其中隐藏着一个雕塑与人的关系的变化。本文由此从技术的角度对雕塑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把技术性与雕塑的关系作为研究雕塑的本体价值和意义的关键来进行论述,由此试图找到重建雕塑和人积极关系的路径。本文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雕塑正是因其技术性的不断细分和专业化,而摆脱了一般技术门类的地位,成为了表现精神的一种专业手段,获得了艺术的地位;对绝对精神的追求使雕塑慢慢放弃了技术性的壁垒,使雕塑走向观念,雕塑主体的意义变得弱化。为了将这一关系论述完整,本文按照刘易斯·芒福德关于技术史发展的理论——始生代、古生代和新生代的划分,以雕塑的原始时代为起点,从雕塑与技术同源的关系开始,充分结合技术史的资料,以雕塑技术发展史的视角,逐步理清雕塑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认为这为超越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是无限的,而感性形象是有限的”的判断提供了可能性,为雕塑的发展又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问题。本文还认为,雕塑的技术性还体现在其内在的规定性上,可归纳为四个维度:形体、空间、量感、影像。这四个维度是在雕塑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叠加形成的。通过梳理其发展的历史,为建构不同于绘画的雕塑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能。最终本文认为如何重建人与艺术的积极关系,雕塑的技术性将是最终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