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之道:移动影像传播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o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种新型的即时通讯工具与大众生活发生着日渐亲密的接触,这就是手机。手机以其强大的信息传递优势和自身承载的技术优势,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脱胎为集影像制作和传播于一身的新型媒介,不断改写着大众传播格局,成为人们广为关注的“第五媒体”。与以往的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和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不同,手机媒体最大的特色在于集即时的影像采集、制作、传播和接收工具于一身,一种前所未有的影像传播范式就此诞生--移动影像传播。移动影像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影像、通讯以及大众传播这三大领域的界限,在不同媒介功能的融合中实现了自身的优化飞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具有无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但是,由于移动影像的发展历程较短,至今仅有十年时间,大众和传媒界对于移动影像的认识还普遍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缺乏系统而细化的探讨,此外移动影像在自身的发展中也伴生着一系列的负效应。如何避免这些负面效应,充分发挥移动影像的传播优势,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如何规范和管理这个新兴的影像传播媒介,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视觉环境,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课题。   本文从手机影像传播的实践出发,对手机影像传播的兴起及发展现状,以及手机媒体在影像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传播效能及负效应做出较为全面而细致的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移动影像传播体系,从而帮助人们对这一新兴影像传播媒介的兴起、发展、功能、应用及未来趋势有一个全方位的更清楚的认识。希望不仅在理论上为今后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更有前途的方向,同时也能对广大手机摄影爱好者和新闻摄影工作者提供一些实际应用上的指导。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人们接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传播纷繁杂现层出不穷,国外的影视剧大量涌入中国便是一个佐证。网络字幕组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
传媒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党报的发展不能离开市场,不能离开她所服务的读者群体。如何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杭州日报》探索了一条“权威·亲民”之路。   作为报纸一部分的“西湖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提升,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新闻报道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社会环境。媒介受众更希望从媒介的经济报道中获得有利于自己投资行为的信息,希望获得的经济信息可以帮助其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受众也不再满足于以往程式化、社会化的经济新闻,而希望得到更加专业的投资信息,因此媒介的投资新闻就应运而生。《河北日报》的新闻报道环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受众对《河北日报》投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