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患者的主要致死性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最主要病因,是我国导致ESRD的第二大病因。DN早期表现为尿中微量蛋白,继而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 糖尿病肾病组织学损伤的主要特征是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在肾小球系膜和肾小管间质进行性沉积,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肾纤维化。长期高血糖、脂质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多种因素导致肾脏系膜细胞损伤,释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Fkn等多种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一方面通过趋化和激活肾组织内单核/巨噬细胞聚集,参与内皮细胞损伤和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另一方面通过刺激TGF-β1、CTGF等多种生长因子的表达,引起Fn、CoⅣ等多种胶原代谢失衡,ECM积聚,导致肾纤维化。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变、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节血脂紊乱、限制蛋白摄入以及避免肾毒性药物使用等综合措施。然而,上述治疗措施并不能完全阻断或逆转DN的肾脏损害。因此,研发有效抑制DN肾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肾间质纤维化进展的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N属于中医消渴肾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为:禀赋不足,脾肾亏虚为本,湿热内蕴,瘀血互结为标。中药组方芪葵颗粒由生黄芪、制首乌和黄蜀葵花组成,具健脾益肾、利湿和络功效。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芪葵颗粒能有效改善DN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脂代谢紊乱,降低蛋白尿排泄;芪葵颗粒含药血清能够抑制AGEs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降低Fkn、CTGF表达,具有抗肾纤维化作用。 目的: 观察芪葵颗粒对D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以及对肾组织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1.雄性SD大鼠予高糖高脂饲料饲养4周后,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SD大鼠39只,随机分为三组:DN模型组、芪葵颗粒组以及厄贝沙坦组,每组各13只。另设正常对照组10只。芪葵颗粒组按1.2g/kg/d芪葵颗粒溶液灌胃服药,厄贝沙坦组按12mg/kg/d厄贝沙坦溶液灌胃服药,DN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定期测量体重、末梢血糖,治疗观察12周。检测血生化、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肌酐清除率(Ccr)等指标,研究芪葵颗粒对DM大鼠的肾保护作用。 2.大鼠肾组织切片HE染色后,采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形态学改变。 3.采用免疫组化法、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维连接蛋白(Fn)和Ⅳ型胶原蛋白(CoⅣ)表达水平。 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CP-1和Fkn蛋白和基因表达。 结果: 1.芪葵颗粒组大鼠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较DN模型组、厄贝沙坦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FBG)与模型组、厄贝沙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芪葵颗粒组大鼠肾脏指数(RI)、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肌酐清除率(Ccr)较DN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形态学观察显示,芪葵颗粒能够改善DN大鼠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管萎缩或管腔扩张等病理改变。 4.芪葵颗粒组大鼠肾组织CTGF、FN和CoⅣ表达较DN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芪葵颗粒能够降低DN大鼠肾组织TGF-β1、MCP-1和Fkn表达,与DN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药芪葵颗粒能够降低DN大鼠血脂,肾脏指数、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肌酐清除率水平,改善肾组织病变,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中药芪葵颗粒通过抑制肾组织TGF-β1表达,影响CTGF分泌和功能,降低Fn和CoⅣ等基质蛋白在ECM合成和沉积,进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 中药芪葵颗粒能够降低DN大鼠肾组织炎症因子MCP-1和Fkn表达,减轻肾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缓解肾组织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