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视角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FFFA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衔接是德育过程的阶段衔接,作为学校德育过程的小学、中学、大学是德育过程的整体,道德教育的每一阶段是相互联系、前后相随,互为因果及不断发展的。担负着不同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的小学、中学、大学德育应根据学生各学习阶段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生成规律,实际地、有层次地做好分工与链接,以保证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渐进性和差异性,使几个阶段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不间断进行。  本文梳理并解读了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以认知发展理论为出发点,揭示道德认知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核心、认知发展理论的特点、学校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道德发展的逻辑因素和社会因素,论证了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基点在于学生的逻辑认知发展。由于学生逻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是道德发展连续性的条件,因此,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成为可能。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模型清楚明白地表明了个体在各个年龄阶段能所达到的道德发展水平,其理论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方法等思想,为我国学校德育衔接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本文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相关内容。大中小学校德育衔接的对象是各学习阶段学校的道德教育;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前提是分析学生的道德状况;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关键是厘清大中小学德育相互衔接的内在联系。  本文论证了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为理论支撑的大中小德育衔接的实践路径。提出,大中小学的德育衔接应坚持“儿童是道德哲学家”的价值取向,科学设置各学段德育课程;诊断学生道德水平和阶段,及时解决道德发展遗留问题;促进逻辑认知发展、提供“角色扮演机会”,提高学生道德判断结构;配备专业的道德辅导机构和人员,发挥集体对学生道德发展的作用。
其他文献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颗璀璨的“东方之珠”顺利地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开始实行“港人治港、
证明责任制度是重要的诉讼制度。媒体侵害名誉权的证明责任在适用证明责任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其分配必须体现言论自由和名誉权保护平衡的理念。在对媒体侵害名誉权证明责任的
以1.8 mol/L乙二醇+0.1 mol/L蔗糖+20%FCS- m PBS和1.8 mol/L乙二醇+0.05 mol/L蔗糖+20%FCS-mPBS对奶牛胚胎进行了冷冻保存试验, 并与以1.4 mol/L丙三醇+20%FCS-mPBS常规冷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科学指导思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