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阈下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以《蒙古秘史》英译为例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族形成、发展、壮大历程的历史文化典籍,内容涵盖蒙古族军事、思想、文化、文学等多方面,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蒙古秘史》的英译本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四个完整的英译本,为《蒙古秘史》走向世界,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起了关键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却少有人对其给予关注并展开翻译研究。近年来,虽然由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以及零星的几个硕士研究生对《蒙古秘史》进行英译研究,但与其他典籍名著的翻译研究相比,显得极为单薄。为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对《蒙古秘史》进行了翻译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由美国人类学家帕尔默(Gary B.Palmer)于1996年提出,主张从认知的角度,即意象,来研究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  本文以帕尔默定义的意象为中介概念,对《蒙古秘史》以及奥侬和柯立甫两位学者的译本展开了对比分析。由于意象这一概念非常广,包含多种形式,所以笔者结合翻译研究的特点,从简单意象、复杂意象、音韵意象以及隐喻(在文化语言学中被视为一种意象)四个方面对原文与译文,以及两个译本之间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意象的翻译研究,本文旨在探寻;1)原文意象在目的语中重构时,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2)利用目的语重构同一原文意象时,奥侬译本和柯立甫译本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蒙古秘史》中的文化意象被译入英语时,出现了语言上的冗长,意象上短缺、侧重点不同、重构错误等现象,而这些与蒙古语和英语两个语言系统的表达差异、以及两位译者的个人认知差异有着紧密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两个译本,研究发现在构建同一原文意象时,两个译本在语言以及意象的各个维度上存在差异。但由于差异结果不具有规律性,因此无法归纳出哪个译本更好地翻译了原文意象。
其他文献
语类分析是语篇分析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注重对语篇进行深层的描述和阐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篇的构建。其中,Swales学派的语步理论和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
基于预测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强度的随机核模型,引入纤维单丝剩余强度二参数Weibull模型及纤维单丝与基体界面剩余强度模型,研究建立了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拉疲劳寿命及剩余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聚乙烯-石墨纳米片复合物的结构、力学和气体输运性质进行计算研究,分析其随模拟温度和石墨纳米片填充量的变化规律,探讨纳米界面形成和复合机制以及结
本论文旨在运用对比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定语从句的生成,并采用错误分析方法来判断学生在测试中的错误是否来自两种语言的不同或来自其他因素。 首先,本文指出
人称指示语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提出后,在语言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称指示语作为指示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际会话的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各国语言学家们自此从语
在新千年之交,女性享有越来越高的自由度和移动性,随之而来的是女性游记自传在写作数量和读者群体上的增加,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于2006年畅销全球的《美食、祈祷和恋爱》一书就是
本文以Krashen (1985) 的“输入假设”,Swain (1993; 1995; 1998) 的“输出假设”,Robinson (1995) 等人提出的“注意力”,Schmidt (1990; 1995; 200) 等人提出的“注意假设”以
常言到:言以简洁为贵。在对待重复与省略问题,人们一般都强调省略而回避重复,提倡话语简洁、明朗,把重复看作是罗嗦、累赘、繁冗等很渺小的一种语用现象。尤其在英语写作中,人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