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潇碧堂集》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nb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宏道是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和佛教居士。以万历二十七年冬袁宏道撰成《西方合论》为界,将他的文学思想与佛学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在佛学上鼓吹重悟废修的狂禅,文学上提倡“信口信腕”、“独抒性灵”;后期,他皈心净土,文学上重“质”重“淡”,注重师法前人。万历二十八年秋,袁宏道回到公安柳浪湖,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山居生活,在此期间创作了《潇碧堂集》。  本论文采取“文人小集”的研究方法,从禅宗、净土宗、儒家思想和晚明趣味四个方面对《潇碧堂集》进行研究,考察袁宏道文学思想与佛学思想前后期转变的具体过程,以及这种转变对他的生活、心态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袁宏道在归隐期间以“昏昏似苦禅”否定了净土禅的修行方式,以“平常心是道”来重新体认生老病死,以“运水及搬柴”的躬耕劳作的方式来修行。他在《潇碧堂集》中反复书写的影子、邮舍、公案禅是禅宗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的具体表现。《潇碧堂集》的各种纪梦志怪和宣扬因果报应的散文体现了净土宗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他在归隐期间的护法思想与行为体现的是净土宗的影响。归隐的后期,袁宏道身上的佛教居士色彩淡化,对儒士身份的认同感与日俱增。此时他对杜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此期的诗歌中频繁推崇杜甫的诗学并且自觉学习杜甫的诗歌。袁宏道在归隐期间的登山临水、日常生活、对女性和花草林木的审美既富有个人特色,同时又反映出晚明独有的趣味性。
其他文献
我国的“俗文学”源远流长,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俗文学的研究曾经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显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今,放眼当前“俗文学”的研究现状,却不
学位
针对铝合金圆饼类复杂锻件的成形特点,将锻件产生穿流缺陷的原因分为模具未合模时筋条已充满及模具合模时筋条未充满两类,对产生穿流缺陷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
针对生产过程中一批23MnNiMoCr54圆环用钢经闪光对焊后焊缝发生低应力断裂的问题,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焊缝的断口形貌及微观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焊缝区域内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