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酰胆碱酯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丁酰胆碱酯酶(BCh E或Bu Ch E),也被称为假性胆碱酯酶或血清胆碱酯酶,是一种非特异性胆碱酯酶,能水解多种胆碱酯。因其主要由肝脏合成,故经常作为肝功能标志物应用于临床。近期研究发现,除肝脏疾病外,丁酰胆碱酯酶在诸如炎症、损伤及营养不良等临床疾病状态下存在变化,并且对多种疾病预后具有预测作用。丁酰胆碱酯酶似乎对心血管疾病预后也有预测作用,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并且机制未明。有研究提示,丁酰胆碱酯酶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诊断价值。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中伴发心力衰竭者预后不良。这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是否可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状况?如果是,那么其预后作用是否与其可反映心功能相关?然而,以往有关丁酰胆碱酯酶对心血管疾病预后预测作用的研究缺乏心功能相关指标,如,Killip分级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为:分析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心功能相关指标(Killip分级和LVEF)的相关性,并探讨丁酰胆碱酯酶的预后作用是否与其反映心功能相关。炎症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过往的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炎症因子除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外,还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及心肌组织纤维化,进而促进心脏重构导致心衰的发生、发展。因此,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为:探讨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急性心肌梗死时炎症的相关性,尤其是与两个重要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索丁酰胆碱酯酶作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预测因素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CCU住院治疗的连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于症状发生后24小时内来院就诊。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和心电图ST段改变,以及心肌坏死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进行诊断。排除有肝脏疾病史、慢性心力衰竭病史、其他严重的系统疾病以及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临床数据从患者病例中调取,并填入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同时依据指南记录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数据。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检测于入院后第一个早晨进行,应用酶动力学分析法。依据经典Killip分级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级。于入院后5至7天行心脏多普勒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患者心功能。患者随访从发病至2014年6月30日截止,评估患者存活情况,以全因死亡(排除意外死亡)为终点事件。第二部分:于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入选发病24小时以内入住秦皇岛市第一医院CCU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顺利完成冠脉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例,纳入及排除标准同第一部分研究。患者入院后采集血样,进行血常规分析,检测血清丁酰胆碱酯酶活性,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分析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白细胞各亚群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1、本研究纳入了3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75%,平均年龄为62±13岁,STEMI患者占82%,73%患者血管成功再通。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中位数为6.8 k U/L,并依据该数值将所有患者分为低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组和高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组。2、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年龄、Killip分级及血清肌酐呈显著负相关,而与BMI、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无相关。3、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心功能指标低Killip分级(Ⅰ级或Ⅱ级)患者血清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高于高Killip分级(Ⅲ级和Ⅳ级)患者[7.0±1.3 or 7.0±1.5 VS 6.2±1.6(p<0.01)]。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呈正相关(r=0.24,p<0.001)。4、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全因死亡所有350例患者进行了平均29个月的随访,其中25例(7.1%)在随访期间死亡。存活患者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高于死亡患者[7.0±1.4 VS 5.7±1.3(p<0.001)]。低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患者和高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患者存活率分别为89%和97%。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患者较高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患者生存率显著降低(p<0.001)。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经单因素Cox分析,丁酰胆碱酯酶活性、年龄、Killip分级、心梗病史、ST段抬高、血清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入院心率、LVEF和冠脉再通均与死亡事件相关。在未引入功能因素Killip分级和LVEF时,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是急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 0.65,95%CI 0.46-0.91;p=0.013],而在引入心功能因素Killip分级和LVEF再次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不再是急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第二部分:经相关性检验分析发现,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单核细胞比率呈负相关,但未达统计学意义。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白细胞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单核细胞比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1、本研究首次证实丁酰胆碱酯酶活性可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状况,并由此介导其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作用。2、从炎症角度,丁酰胆碱酯酶预测作用的机制为:丁酰胆碱酯酶通过调节胆碱能抗炎通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炎症反应以及心功能,从而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丁酰胆碱酯酶检测简单,应用范围广,指标易获得,而且经济节约,故可成为较好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黄河三角洲地区居民对社区慢性病护理门诊及家庭护理的需求,为开设社区慢性病护理门诊、开展慢性病社区护理提供依据。方法调查黄河三角洲地区206名慢性病居民对社区
本文通过介绍电冰箱毛细管的作用、特点,以两款常用电冰箱为例,对电冰箱维修过程中毛细管的选配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探讨。
目的探讨双能CT物质分离技术对铁过载动物模型肝铁定量的可行性,并同MR弛豫定量技术相比较,评价两种技术对肝铁定量和分级诊断的效能。方法51只兔子通过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右
地方国有投资公司在地方政府筹措建设资金、投资重大项目、引导社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差距还很大。通过实
研究背景:在冠心病(CHD)的治疗过程中,无论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还是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其疗效都受到再狭窄(restenosis)的威胁。冠脉术后再狭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本文介绍了我校在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初步成果。认为应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一个全球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是一种在动脉部位发生的经脂质累积、炎症反应、细胞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