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类型分布及其与相关指标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5年(2004年7月~2009年6月)900例出院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的住院病例的病历资料。详细记录病例一般情况、中医诊断、西医诊断、血糖、血脂水平等项目。采用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①中医证型32型;主要证型依次为:痰浊内阻、阴虚阳亢、肝阳上亢、气虚血瘀、气血两虚。②中医病种8种;依次为:眩晕、胸痹、心悸、头痛、心衰、喘证、中风、水肿;眩晕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痰浊内阻、阴虚阳亢、肝阳上亢;胸痹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痰阻心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悸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痰热扰心、气血两虚;头痛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络、阴虚阳亢。③男性患者412例(45.78℅),女性患者488例(54.22℅);男女性别比1:1.18。他们的主要中医证型分别为:痰浊内阻、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阴虚阳亢、气虚血瘀。男、女患者主要证型分布情况有明显差异。④40岁以下27例(3.00℅)、41岁-50岁100例(11.11℅)、51岁-60岁183例(20.33℅)、61岁-70岁262例(29.11℅)、71岁-80岁249例(27.67℅)、81岁以上79例(8.78℅);51岁-60岁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阴虚阳亢;61岁-70岁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痰浊内阻、阴虚阳亢、肝阳上亢;71岁-80岁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痰浊内阻、阴虚阳亢、气血两虚。60岁以上、以下患者主要证型分布情况有明显差异。⑤高血压一级59例(6.56℅)、高血压二级232例(25.78℅)、高血压三级609例(67.57℅);高血压二级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痰浊内阻、阴虚阳亢、气虚血瘀;高血压三级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痰浊内阻、阴虚阳亢、肝阳上亢。二级、三级患者主要证型分布情况没有明显差异。⑥合并糖尿病118例(13.11℅)、合并脑血管病变159例(17.67℅);合并血脂代谢异常132例(14.67℅);合并冠心病132例(14.67℅);合并颈椎病113例(12.56℅);并发高血压心脏病260例(28.89℅);他们的主要中医证型分别为:痰浊内阻、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阴虚阳亢、气虚血瘀;痰浊内阻、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浊内阻、阴虚阳亢、气虚血瘀;痰浊内阻、阴虚阳亢、气虚血瘀;痰浊内阻、气虚血瘀、阴虚阳亢。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病变患者主要证型分布情况没有明显差异。合并血脂代谢异常、冠心病患者主要证型分布情况有明显差异。⑦气阴两虚证的血糖水平较高;虚实辩证各组的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⑧各证型其血总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差异;单纯实证组血总胆固醇水平较高。各中医证型其血甘油三酯水平差异不明显;单纯实证组血甘油三酯水平较高。各中医证型其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虚实辩证组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 结论:①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呈多元化分布,最主要证型为痰浊内阻型,其他主要证型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阳上亢型、气虚血瘀型、气血两虚型;②高血压病的中医病种呈多样性,最主要病种为眩晕,其他主要病种依次为胸痹、心悸、头痛,各病种的中医证型分布都自成体系、各有特点;③高血压病患者的性别、年龄段、高血压分级、并发症情况、合并症情况对其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情况各不相同;④各中医证型以及虚实辩证各组其血糖和血脂水平各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