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伦斯·韦努蒂1995年发表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奠定了他在翻译研究文化学派当中的重要地位。书中所追溯的翻译史指出,在译入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时,西方主流社会习惯于采用“归化”的方法翻译出“流畅”的英语,并且倾向于将译者的身份隐藏起来,很少给予译者和翻译以关注。但是,2007年由《纽约书评》出版的《倾城之恋》译作Love in a Fallen City有不同寻常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译者参考了原作者张爱玲翻译《金锁记》的策略,尝试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特色;另一方面,与以往出版社故意使译者“隐形”的做法不同,纽约书评出版社将译者姓名印在书籍封面十分显眼的位置,此举引起了本文作者对《倾城之恋》英译本中异化策略以及译者受关注的程度的兴趣。因此,探寻以上两个表象背后反映的本质现象成为本文研究的缘起。本文以翻译研究文化学派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策略理论和译者“隐形”理论为基础,以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译者实际翻译策略与其翻译意图是否吻合,二是在《倾城之恋》译作中,翻译及译者本身所受关注度的大小。本文一方面,通过收集译者所写书籍内容简介、译者个人采访、原文与译文相对比的译例,找出在个人采访与简介中作者自己介绍的翻译倾向,分析译例,将两项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得出,译者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与译者倾向于异化的翻译意图相吻合。另一方面,由于译者姓名出现在书本封面、内容简介、版权以及译者简介等处,读者能发现本书为译本,译者一定程度上是“显形”;然后通过收集书籍内页及封底所印书评及GALE数据库、亚马逊及Goodreads网站列出的书评,并将所搜集书评信息进一步分类为媒体、专家和普通读者书评,结合数据分析得出,尽管译者在出版书籍中一定程度上“显形”,但翻译及译者本身获得的读者关注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