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MRI及扩散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病的应用研究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和NICU呼吸支持技术的发展以及早产儿管理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尤其是极低体重儿和超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逐年升高,这一群体的神经系统发育结局也备受关注。早产儿脑发育不成熟,具有易损伤的特点。围产期缺氧缺血、感染/炎症等高危因素导致炎症因子大量激活、兴奋氨基酸堆积和氧自由基释放,容易发生早产儿脑病(encephalopathy of prematurity,EP)。这不仅引起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并严重影响存活早产儿的生命质量,还会造成患儿以后的脑发育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病的磁共振表现和DWI表现及其分类,并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差异。材料和方法:产前有胎膜早破、宫内窘迫、胎盘及脐带异常、羊水异常、多胎、母孕期患病等危险因素;产时或产后有窒息史、复苏抢救史、反复呼吸暂停、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慢性肺疾病、感染等危险因素早期临床表现出现临床表现喂养困难、呼吸暂停、惊跳、抽动、精神反应差等,出生后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7分以下;排除其他脑病,如低血糖脑病、遗传代谢性脑病、胆红素脑病、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符合以上条件一项或一项以上者,收入病例组,行MRI及DWI检查。本项研究收录90例符合条件的孕周25~36+6周的早产儿进行MRI及DWI检查,其中男52例,女38例,平均孕周30.6周;检查时平均日龄22.3天。扫描序列主要有FSE的T1、T2和T2FLAIR及SE/EPI序列DWI。分析EP的早期MRI及DWI表现,并与复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常规MRI及DWI可以早期显示并区分早产儿脑病的不同类型的缺血性损伤和出血性损伤;孕周32周以上和孕周32周以下的早产儿脑损伤类型不同,孕周32周以下的早产儿弥漫性白质损伤占所有损伤类型的比例较孕周32周以上的大,合并出血性损伤的比例也较大,且弥漫性损伤后期形成PVL的比例也大于孕周32周以上的早产儿。复查的41例早产儿脑病患儿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形成,部分伴胶质增生、髓鞘化延迟、胼胝体薄、脑外间隙增宽、脑室扩大、脑容量减小等影像表现。结论:MRI及DWI可以客观反映早产儿脑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且可对不同孕周的早产儿脑损伤类型进行分组比较其差异,并可早期评估EP预后。第二部分扩散张量成像在早产儿脑病的应用研究目的:比较纠正足月的EP患儿与正常足月儿的ADC值、FA值,以评估早产儿脑病后期脑损伤及神经纤维发育程度。材料与方法:以12例无窒息史的正常足月儿为对照(平均胎龄39.8周,平均日龄10.8天),对20例纠正胎龄≥37周的EP患儿(平均纠正胎龄39.7周,平均日龄32.5天)行MRI及DTI检查,在双侧基底节、丘脑、内囊后肢、额叶、顶枕叶白质等敏感易损区取感兴趣区(ROI),并比较两组间ADC、FA值差异。结果:豆状核外侧、丘脑腹外侧、内囊后肢、额叶白质、顶叶白质、枕叶白质的ADC值两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豆状核外侧FA值对比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部位丘脑腹外侧、内囊后肢、额叶白质、顶叶白质、枕叶白质的FA值两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序列可以无创性监测早产儿脑病后脑发育情况,并评估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