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期江淮切变线的气候统计分析和合成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ongminsi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ERA-Interim的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日降水资料,结合客观分析和主观分析,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份江淮地区(28°~34°N,110°~122°E)的暴雨、切变线和切变线暴雨的频数特征及其关系;根据切变线风场和切变线移动方向,将产生暴雨的切变线分为四类:暖切变线、冷切变线、准静止切变线和低涡切变线,进一步统计了该四类切变线及其暴雨的发生频数特征、降水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系统强度特征。最后,在该四类切变线暴雨中各选取10个典型个例,应用合成分析方法,归纳和对比研究了该四类切变线暴雨过程中,切变线附近的天气系统配置特征、三维动力结构特征、热力结构特征以及水汽辐合特征等。33年的统计结果表明,江淮地区6—7月61天中,有30.2天发生暴雨,33.2天出现切变线,22.0天出现切变线暴雨,有近3/4的暴雨是由切变线产生的,近2/3的切变线能够产生暴雨,更新了对江淮切变线及其暴雨之间数量关系的传统认识。同时,发现江淮切变线的出现频数和暴雨的发生频数呈正相关关系,江淮切变线暴雨在6月下旬—7月上旬的发生频数最多且稳定维持。对江淮地区切变线分类统计表明,暖切变线频数占总切变线频数的近40%,其他三类切变线频数各占约20%,各类切变线暴雨日的频数比例与之类似,暖切变线及其暴雨出现频次最多;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强度和降水强度最强,其次为冷切变线和准静止切变线,暖切变线的系统强度和降水强度最弱;暖切变线暴雨总雨量最多,且在近33年出现显著增加;江淮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切变线降水以暖切变线和低涡切变线为主,而东部地区的切变线降水以暖切变线和冷切变线为主。对江淮切变线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切变线通常出现在500hPa以下,随高度向北倾斜,在江淮切变线附近,低层为上升运动,高层存在下沉运动,低层具有“冷湿”结构特征和对流不稳定特征。江淮切变线中段和东段的上升运动比西段更强,风场辐合更强,水汽辐合的层次更高;江淮切变线的南侧均存在间接热力环流圈,暖湿空气是切变线上升气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斜压性和高层辐散较强的两类切变线—冷切变线和低涡切变线,以北还存在直接热力环流圈,次级环流的上升支在江淮切变线上空叠加,是造成降水强度较大的重要原因。研究还发现,暖切变线、冷切变线、准静止切变线和低涡切变线在不同高度上的天气系统的配置有所差别,尤其高空急流的相对位置和强度对江淮切变线及其暴雨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较大。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搭建服装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竞技交流的平台,由中华职业教育社支持,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纺织服装
本文立足于高校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多角度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中的实现路径: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增强理论内容的实效性及语言的通俗性;运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以实力和技术储备为支撑,针对当下毛衫行业用工难、缝合工序缺人手的现状,对智能针织技术进行革新,研发了事坦格“一线成型”电脑横机,颠覆了传统针织横机的编织工艺,实现了针织毛衫的一次成型编织,呈现了代表当前电脑横机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具有极大的技术创新。对当今整个针织机械行业来说,不仅能够进一步帮助广大针织企业实现技术的转型升级,同时对推动国内针织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行业的整体进步
明胶因其优良的成膜性、安全性、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中。但受到宗教信仰及疾病传播的限制,从鱼类加工副产品中提取明胶,以替代哺乳动物明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以四种不同植物提取物(番石榴叶提取物、豌豆花提取物、芦荟提取物、复合水果提取物)为天然抗氧化剂,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得到了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明胶可食用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测定了四种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所有提取物
乡村发展就是要实现乡村富裕、文化振兴,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安居乐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再一次被推向关注的焦点。作为实现百年计划的短板,是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政府的一系列扶持下,当前乡村环境已发生较大改变。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教育等因素制约,“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南水北调移民村,在面临各种压力的前提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的改革,当代大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凸显。针对高等学校空前繁荣的学生社团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和引导,对推进大学生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超高层建筑在我国应用越来越广泛,更多的超高层建筑将会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由于钢结构所具有的强度高,重量轻,抗震性能优越等特性,常用于超高层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