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ERA-Interim的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日降水资料,结合客观分析和主观分析,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份江淮地区(28°~34°N,110°~122°E)的暴雨、切变线和切变线暴雨的频数特征及其关系;根据切变线风场和切变线移动方向,将产生暴雨的切变线分为四类:暖切变线、冷切变线、准静止切变线和低涡切变线,进一步统计了该四类切变线及其暴雨的发生频数特征、降水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系统强度特征。最后,在该四类切变线暴雨中各选取10个典型个例,应用合成分析方法,归纳和对比研究了该四类切变线暴雨过程中,切变线附近的天气系统配置特征、三维动力结构特征、热力结构特征以及水汽辐合特征等。33年的统计结果表明,江淮地区6—7月61天中,有30.2天发生暴雨,33.2天出现切变线,22.0天出现切变线暴雨,有近3/4的暴雨是由切变线产生的,近2/3的切变线能够产生暴雨,更新了对江淮切变线及其暴雨之间数量关系的传统认识。同时,发现江淮切变线的出现频数和暴雨的发生频数呈正相关关系,江淮切变线暴雨在6月下旬—7月上旬的发生频数最多且稳定维持。对江淮地区切变线分类统计表明,暖切变线频数占总切变线频数的近40%,其他三类切变线频数各占约20%,各类切变线暴雨日的频数比例与之类似,暖切变线及其暴雨出现频次最多;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强度和降水强度最强,其次为冷切变线和准静止切变线,暖切变线的系统强度和降水强度最弱;暖切变线暴雨总雨量最多,且在近33年出现显著增加;江淮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切变线降水以暖切变线和低涡切变线为主,而东部地区的切变线降水以暖切变线和冷切变线为主。对江淮切变线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切变线通常出现在500hPa以下,随高度向北倾斜,在江淮切变线附近,低层为上升运动,高层存在下沉运动,低层具有“冷湿”结构特征和对流不稳定特征。江淮切变线中段和东段的上升运动比西段更强,风场辐合更强,水汽辐合的层次更高;江淮切变线的南侧均存在间接热力环流圈,暖湿空气是切变线上升气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斜压性和高层辐散较强的两类切变线—冷切变线和低涡切变线,以北还存在直接热力环流圈,次级环流的上升支在江淮切变线上空叠加,是造成降水强度较大的重要原因。研究还发现,暖切变线、冷切变线、准静止切变线和低涡切变线在不同高度上的天气系统的配置有所差别,尤其高空急流的相对位置和强度对江淮切变线及其暴雨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