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探讨分析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1年以上的视力恢复不满意及其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的关系。通过OCT检测视网膜解剖复位术后,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不太满意的原因。方法:回顾临床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因视网膜脱离行视网膜复位术包括行玻璃体切割及气体填充术25例,硅油充填49例,行巩膜外环扎、外加压及冷凝42例。所有患者术后1年以上行OCT检查。综合比较患者年龄、视网膜脱离时间、复位术后1年以上OCT黄斑部检查对RRD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健康人对照组:46例行OCT检查。首先建立以上各因素的量化表,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种分组的术后视力变化情况进行X2检验(检验水准a=0.05)。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均≤0.1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黄斑区的形态变化,且分析其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欠佳的原因。将研究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健康人眼黄斑中心凹厚度进行比较,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视力:光感13眼,手动24眼,指数32眼,0.01-0.1者47眼。术后视力提高66眼(56.9%),视力不变27眼(23.3%),视力下降23眼(19.8%)。本组116例(116眼)根据年龄分为4组,18岁以下2例术后BCVA均提高;18-30岁28眼,术后BCVA下降3眼,不变1眼,提高24眼;30-50岁45眼,术后BCVA下降13眼,不变12眼,提高26眼;50岁以上41眼,术后BCVA下降13眼,不变14眼,提高14眼。患者术前、术后BCVA比较(X2=4.003,P=0.261>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BCVA变化情况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818,P=0.002<0.05),低年龄组患者中术后BCVA提高者居多;不同视网膜脱离时间的术后BCVA改善有明显差异(X2=30.603,P=0.000<0.05),视网膜脱离时间越长BCVA提高率越低。视网膜复位术后1年以上黄斑部OCT的图像特征:1)黄斑区结构正常5眼,2)视网膜海绵样增厚19眼,3)黄斑视网膜变薄8眼,4)黄斑囊样水肿13眼,5)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11眼,6)黄斑裂孔6眼,7)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损害16眼,8)黄斑水肿伴黄斑前膜11眼,9)黄斑变性12眼,10)视网膜前膜9眼,11)其他如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出血、视网膜下瘢痕形成、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增厚、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等6眼;所有患者BCVA均小于0.1。将研究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健康人眼黄斑中心凹厚度进行比较:除黄斑区结构正常与健康人对照组P=0.495>0.05,无显著性意义外;其它种类与健康人对照组两两比较P=0.000<0.05,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结论:OCT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1年以上黄斑区结构形态的观察,影响视网膜解剖复位术后BCVA恢复的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年龄、视网膜脱离的时间有关;黄斑水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区结构及厚度正常、黄斑区厚度变薄、视网膜前膜形成、黄斑水肿伴黄斑前膜、黄斑变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及色素上皮损害等亦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黄斑中心凹厚度对视功能恢复可能有一定的关系。OCT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治疾病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OCT图像可较好地诠释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力恢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