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全麻下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的术后预后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入院的全麻下行急诊手术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历,收集的数据包含年龄、性别、体重、既往史、个人史、发病至入院的时间、发病至手术的时间、是否转院来源、入院前是否行容量治疗、容量治疗液体量、入院诊断、首次病情记录、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心率、ISS评分(ISS据AIS 1990版计算)、入院首次(24小时内)血红蛋白、血糖、血乳酸盐、碱剩余、ASA分级、手术部位、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方式、输液输血种类及输注量、失血量、尿量、术中是否出现心脏停搏或抢救情况、手术及麻醉持续时间,术中是否行直接动脉压监测、是否行中心静脉穿刺、术中收缩压最高值及对应舒张压、术中收缩压最低值及对应舒张压、是否转入至ICU、ICU停留天数、低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休克纠正的时间、是否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次数及每次持续的时间、是否使用IABP、是否使用电除颤仪、除颤次数、出院情况、死亡原因。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出院结局为死亡(17/168,10.1%),存活伴并发症或后遗症(46/168,27.4%),存活不伴并发症或后遗症(105/168,62.5%)。与出院时伴随并发症或后遗症或死亡相关的预后因素:发病时间<6小时(OR=0.13,95.0%CI=0.03-0.56);院前行容量治疗(OR=0.08,95.0%CI=0.01-0.90);ISS 17-25(OR=0.08,95.0%CI=0.01-0.77);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OR=4.05,95.0%CI=1.09-15.09);术后转入ICU(OR=29.71,95.0%CI=1.78-496.45);住院期间血压正常(OR=0.01,95.0%CI=0.01-0.10);血压恢复时间≤6h(OR=2.35,95.0%CI=0.42-13.32);住院期间SI<1(OR=0.21,95.0%CI=0.05-0.98)。结论:全麻下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的死亡率、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的发病时间、院前容量治疗、入院后血压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术后转入ICU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