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胚胎干细胞(ESC)分离培养的研究,旨在摸索适合昆明小鼠ESC分离培养的方法,以提高昆明小鼠ESC的建系率。
方法:
本试验分为两部分:饲养层的制备以及KMmESC的分离培养。饲养层包括MEF饲养层和bBMSC饲养层。对MEF饲养层的制备采用两种方法:先消化离心,长满后采用MMC处理,然后用PBS-清洗后用做饲养层;另一种方法是MMC处理后,消化离心接种贴壁后做饲养层。bBMSC饲养层采用长满后用MMC处理0h、0.5h、1h、1.5h、2h、2.5h,选取合适的处理时间段,PBS-清洗后直接用做饲养层,并比较了MEF饲养层与最佳时间段处理的bBMSC饲养层用做分离ESC的效果。
在试验中选用了三种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桑葚胚、囊胚和孵化囊胚)来进行分离培养ESC,并比较了初步增殖ICM与完全增殖ICM对ESC分离培养的效果。选取三种胰酶+EDTA组合(0.25%胰酶-0.04%EDTA、0.20%胰酶-0.04%EDTA和0.02%胰酶-0.04%EDTA),选取较好效果的酶浓度,然后分别采用机械分离、一次消化法、连续消化法、连同饲养层一起消化法以及机械分离+酶消化法五种方法分离ICM和ESC集落,比较五种方法对昆明小鼠ESC分离培养的影响。并且对分离筛选的ESC集落进行碱性磷酸酶(AKP)检测、核型分析和体外分化潜能的检验。
结果:
1、丝裂霉素C(MMC)处理bBMSC1h、1.5h、2h时效果较好,三个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作为饲养层细胞时与bBMSC作为饲养层细胞时获得5代ESC的效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2、采用0.02%胰酶-0.04%EDTA消化的第二代ESC克隆率最高,所传代数最高,效果较好,适合用于分离培养ESC。
3、0.02%胰酶-0.04%EDTA浓度下,采用连续消化法对ESC进行传代的效果最好,传至5代的效率最高。
4、贴壁后初步增殖(贴壁后24h)的ICM与贴壁后充分增殖(贴壁后72-96h)的ICM在获得ICM率方面、分离昆明ESC的效果方面差异显著。早期增殖ICM(94.6%,21.6%)要显著高于充分增殖的ICM(81.3%,10.4%)。
5、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对ESC分离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孵化囊胚的与囊胚和桑葚胚相比差异显著。
6、ESC之间能够相互附着,具有自发形成ES集落的能力。
7、所得ES集落AKP检测呈阳性,核型正常,能够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