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基督教的研究越来越多,成果大量涌现,主要原因在于基督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部分农村,如Y县,该县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基督教信徒以每年3千人的速度增加,信徒已遍布全县的各乡、镇、场的所有自然村和县城社区,信徒人数超过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Y县为何产生“宗教热”现象,笔者通过对Y县调查发现,Y县“宗教热”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县农村女性基督徒的增加。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的理性主义不断瓦解着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个人主义的兴起促使村民身份认同越来越由生活方式和自我理解来确定,农村女性的自我认同参照体系发生转变,由满足男性的喜好转为对自我内心的追寻。
受传统性别观念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分工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在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处于边缘位置,公共参与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互助以及组织活动的有规律性能满足农村女性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她们通过信仰耶稣,参加宗教活动以及对教义的遵守,加强了彼此间交往,相互熟悉,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了亲密关系,这种内聚力使她们彼此信任,增强了社会资本,基督教形成一个信徒共同体,农村女性在基督教中获得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同时基督教通过建构公共性给她们提供组织归属感,满足农村女性自我认同的需要,农村女性信徒的增多与其公共参与弱化有关。针对此类现象,农村基层组织可通过加强农村女性的公共参与,在乡村社会建构公共性。
受传统性别观念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分工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在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处于边缘位置,公共参与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互助以及组织活动的有规律性能满足农村女性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她们通过信仰耶稣,参加宗教活动以及对教义的遵守,加强了彼此间交往,相互熟悉,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了亲密关系,这种内聚力使她们彼此信任,增强了社会资本,基督教形成一个信徒共同体,农村女性在基督教中获得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同时基督教通过建构公共性给她们提供组织归属感,满足农村女性自我认同的需要,农村女性信徒的增多与其公共参与弱化有关。针对此类现象,农村基层组织可通过加强农村女性的公共参与,在乡村社会建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