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脐针与传统针刺在治疗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上的临床疗效对比,评价两组针刺疗法的疗效差异,为脐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共60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脐针组、对照组,每组30例。取穴对照组:针刺颈夹脊、配阴郗、膈俞、天柱、风池、曲池、外关、阿是穴。脐针组:针刺脐针,根据脐内八卦全息方位图取穴,针刺离、坎、坤、乾。疗效评价1周3次,治疗周期28天。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结束治疗后1月的3个时段。分别填写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并对国际简化McGill量表中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McGill量表(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进行评分,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统计两组患者评分,并评估不同时点的,组内及组间疗效差异。结果:1.在基线比较方面,治疗前人口学资料比较,脐针组、对照组2组患者,在性别(P=0.729)、年龄(P=0.868)、病程(P=0.783)、文化程度(P=0.735)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疗效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在NPQ量表(P=0.469)、国际简化McGill量表中疼痛分级指数(PRI)(P=0.697)、视觉模拟McGill量表(VAS)(P=0.299)、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P=0.257)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后,NPQ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组受试者颈部不适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结束时,脐针组、对照组NPQ得分结果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155,P>0.05);表明脐针组临床疗效跟对照组大致相同。随访1个月时,脐针组的NPQ得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远期的疗效,脐针组效果可能优于对照组。行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1个月值比较,结果显示脐针组、对照组在两个阶段NPQ分差均有差异(P<0.05)。得出两种疗法均能缓解颈部疼痛,在远期疗效方面脐针组可能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国际简化McGill量表中PRI、VAS、PPI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在治疗后,随访1个月时,脐针组、对照组在PRI、VAS评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PPI评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两组在国际简化McGill量表方面,脐针组对比对照组疗效相当。4.有效率方面,脐针组为96.67%,对照组为93.33%。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组进行脐针和传统针刺治疗,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研究试验表明,在NPQ量表、国际简化McGill量表上均有一定临床疗效,且前者与后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的远期疗效有可能优于后者。统计结果显示,脐针和传统针刺治疗对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患者均有效;可认为脐针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与传统针刺相当。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时,PPI评分在脐针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1个月时,脐针组的NPQ得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较之传统针刺,在远期疗效上,脐针组效果可能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