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要求、当代中国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所谓交往,即指渗透在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来往,深受人类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同时产生的。人们在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思考中产生了交往的理念。人是社会的人,自然就离不开彼此的交往。一句古语说的好:道义之交,可以终身。交往就要真诚,要相互理解和尊重,要彼此诚信。决定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的实际上是社会关系,而任何一种社会关系都既是交往活动的形式,又是交往活动的结果。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努力协调好人民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如何建立和谐的社会交往,则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深入研究并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和谐社会”概念进行全面的解析。首先,回顾中国古代和西方两种不同理论语境下对“和谐社会”的不同理解与追求的历史脉络,正是由于对精华的吸收,对糟粕的摒弃,我们才提出了现代的、中国的、民族的“和谐社会”概念;其次,对“和谐社会”概念全方位解读,本文认为,和谐社会要处理的关系虽然涉及三个方面,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才是核心,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最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来进行的,即以社会交往为中介,重点探讨和谐社会交往应遵循的理念,主要讨论了七个理念。第二部分重点分析现代社会的交往现状。现代社会多元一体的现实必然反映到社会交往层面。现代社会交往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多样性、功利性和全面性五个特征。应然的状况与现实之间却具有相当差距。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现状,社会交往特征具有过渡性质,从依赖到自主、从一元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特征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所体现,这就是本文所要直面的问题所在。第三部分是本文重点,主要探讨和谐社会交往的必备条件和实现路径。首先,梳理和谐社会与和谐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明确在和谐社会的理论背景下理解和谐社会交往,另一方面,则是和谐社会交往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其次,实现和谐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条件:物质基础(经济的繁荣发展)、制度保障(民主法治的完善)和思想规范(道德风尚的升华)。最后,对实现和谐社会交往的路径进行探索:和谐的经济交往、和谐的政治交往和和谐的文化交往。只有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才能保证和谐社会交往的实现,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