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碳排放问题成为国内外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如何有效降低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碳排放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大难题。为准确了解我国碳排放在区域分布上的特点、我国各地区工业化水平以及工业化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合理有效的调控和减少我国工业碳排放。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工业化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从工业化进程视角构建工业化水平多元指标及其对碳排放影响的模型,并对其进行我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论文展开研究的逻辑结构为:首先,理论研究部分,本文从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以及工业化的结构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等视角阐述我国工业化进程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工业领域的碳排放量仍保持一定规模的刚性增长,通过分析构建反映工业化进程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模型。 其后,实证研究部分,首先以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00-2013年的碳排放和工业化水平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对我国整体以及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碳排放现状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进行时空特征探索。研究发现,从整体中国碳排放量来看,自2000年以来我国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到缓慢增长后趋于平缓的一个趋势;中国各区域的碳排放量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特征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差异特征,东部地区形成了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和以广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碳排放集聚地区,集聚程度趋于略微增强;其次是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地域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碳排放量次之;但是内蒙古、陕西、安徽等区域碳排放依次表现出趋升的态势;西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少,并形成以四川相对高碳排放为中心,贵州、甘肃、云南、新疆、宁夏、青海等区域碳排放低强度的辐射状分布。 我国工业化水平与碳排放有着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最高,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环渤海区域、以上海等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三角区域以及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工业化发达经济带。工业化水平高的区域碳排放相对也高。而次之的是工业化水平较高的中部地区,如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西南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的西部地区碳排放量也相对比较低。 然后,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讨我国2000-2013年30个省域(去除西藏、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工业化对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文章分别构建了工业化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经过检验发现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估计工业化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模型估计效果最好,结果显示我国工业化对碳排放作用的空间杜宾面板计量模型估计结果中空间滞后系数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证明在我国碳排放增长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现象,平均溢出效应为-0.11,即其他地区各种因素(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产业结构、FDI)对本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加权影响。代表工业化水平中的经济水平、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因素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影响不明显,外商直接投资产生负的影响的结果。 最后,本文依据实证分析结果重点提出通过技术革新,保证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健康发展、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比重、促进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引进外资,优化贸易结构等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