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均充满内在的张力和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构成了贾平凹小说的多义、混沌的美学特征,使贾平凹的长篇有着极大的阐释空间。本文分别从艺术性、思想性、思想根源和价值判断四个方面来论述贾平凹长篇小说多义性的表现、原因与意义。 第一章,分别探讨贾平凹作品中中国与西方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写实与意象手法的穿插互补、审美与审丑等美学风格的对立与统一。贾平凹的叙事,从语言上看,极具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从结构方面看,他追求的是如同《红楼梦》、《西厢记》式的“混茫”风貌,也可以说是中国的;但在叙事方面,他却在不断吸收西方的“焦点透视”式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态度,这似乎形成了矛盾。此外,意象在贾平凹小说中有着突出的地位,这无疑是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但他的那种自然主义式的写实风格,似乎又有着西方的渊源。还有贾平凹1990年代以后的美学转向,由前期的审美主义者变为审丑主义者,无疑分别受到了中国和西方的美学思潮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思想和主题,主要是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男权与女性的视角考察贾平凹思想的对立与统一。贾平凹曾被人称为“20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无论是思想还是文风,都具有传统色彩,但自1990年代以来,面对社会的转型,贾平凹长篇,如《废都》、《高老庄》、《土门》、《秦腔》等,多表现传统与现代的尖锐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作家对时代、社会的关注,对传统与现代问题的反思。而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立场往往充满了矛盾和悖论: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又不乏批判,既有对现代性的拥抱,又不乏质疑。 第三章,深入分析贾平凹长篇的思想根源和创作资源,进而探求贾平凹长篇小说多义性的原因与意义。贾平凹的小说出现如此众多的内在矛盾,其原因是深刻的、复杂的。从外因来看,这里既有时代的、地域的原因,也有作家个性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化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而从内因分析,贾平凹的思想中,既有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又有道家的悠然自得的相对超脱,有时又不乏禅宗的寂静天成。本文将其概括为“儒学为体”,“老庄为用”,“佛禅为魂”三个方面结合作品进行了论证。儒道禅诸种思想既相互冲突,又彼此相溶,相反相成,最终形成了贾平凹长篇的广阔阐释空间。 第四章,就贾平凹长篇小说艺术性、思想性等方面的多义性试图作出价值判断。总体上说,本文对于贾平凹多年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对贾平凹关于传统的、民族的、现代的、城市的与乡村的等等方面的思考,均持肯定态度。但对于贾平凹在长篇创作中的一些审美方面的不合时宜的倾向,以及思想中保守、落后、矛盾、消极的方面亦作出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