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题法的展开:从齐梁到晚唐的拟古乐府诗创作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w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赋题法”是乐府诗重要的创作方式。这种主要由齐梁沈约、谢朓、王融等人开创的创作手法有着较为固定的写作模式,在齐梁至晚唐的拟古乐府诗创作中得到充分展开,成为了中古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本文以朝代更迭为界点,分四章论述“赋题法”在齐梁至晚唐的拟古乐府诗创作中的曲折历程。
  第一章分析“赋题法”创作方式的出现与基本模式。曹魏、晋、宋用“拟篇法”创作方式改造古题、自创新义,逐渐从文学层面密切了诗题与歌辞的关系。齐梁文人以此为基础,朝着更加模式化的方向前进,创造了“赋咏古题,以尽题为宗旨”的“赋题法”创作方式,并大量运用在鼓吹、横吹以及相和曲辞中,形成了绮靡雕饰的乐府诗风格。
  第二章论述“赋题法”在陈、隋代的推进。其一,陈、隋部分文人塑造了更加意象化、程序化的“赋题法”写作模式,将直接点题的篇幅从首联扩大到前两联,甚至是首联和尾联,堆积大量典型意象,加重了写景与抒情的割裂程度;其二,“赋题法”与边塞乐府诗题结合,大量采用质实、阔大的意象,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齐梁模式的绮丽之风。
  第三章分析“赋题法”在初、盛唐的被肯定与被改造。初盛唐“以古为雅”的追求使乐府诗的“古题”得到了肯定,出现了大量赋咏“古题”的诗篇;但吴兢严厉批评“赋题法”造成的“断题取义”现象,主张回归乐府诗“本事”;李白沿着这个方向,创作“古义”与“新义”结合的古题乐府诗,从实践上改造了“赋题法”创作模式。
  第四章论述“赋题法”在中、晚唐的被否定与回归“齐梁风格”的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赋题法”遭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的多重否定;另一方面,存在于鼓吹、横吹以及相和歌辞中的大量“拟赋古题”现象又再次显示了“赋题法”的回归趋势。部分诗人甚至以艳情为题材,创作出纤巧绮靡、深微细腻的拟古乐府诗,最终回归了齐梁“赋题法”的绮靡风格。
  总之,“赋题法”是拟古乐府诗的重要创作方式。从齐梁到晚唐,“赋题法”经历了被肯定、否定与再被肯定的曲折历程,成为了中古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土地征收是调整私人或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社会公共利益矛盾的最强有力的公法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及私人或集体的财产权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土地征收制度。由于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强制性地取得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并给予一定补偿的行政行为,它是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唯一合法的流转方式和配置土地资源的主要行政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承袭
学位
儿童的空间再定向指的是迷失方向的儿童在空间中重新确定自己方位并找回被藏物体的能力。儿童空间再定向的几何模块论认为儿童只能利用空间环境所构成的几何信息,不能利用非几何信息来再定向。该理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儿童与低等哺乳动物的认知系统里存在几何模块。然而,众多研究对这种简单化的观点提出了异议,研究者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儿童也可以利用某些非几何来进行再定向。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具体归纳出
学位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徐怀中是为数不多的不以作品数量取胜的作家,各种类型的创作加在一起不过30余篇,但每一部作品单独拿出来都足以在文坛上引起反响。徐怀中为人谦和低调,他的作品坚持以人为中心,并利用时间叙事打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淡化主流文化背景,保持着别具一格的风格。本文试图将徐怀中各个阶段作品连贯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徐怀中创作的风格,并跳出时代局限,在文学史中为他找到恰当的位置。细读徐怀中的作品,结
学位
在文学作品中诸多的空间意象中,城市作为一个大类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中,有关城市的内容非常丰富,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并且其中蕴含着他独特的城市生活体验。综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他更注重对小说中空间的营造,并不致力于对主人公的生活作全面的描述,也不企图反映复杂的现实,而是通过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来书写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体验。这种体验与郁达夫大量的城市书写有密切关系。本文立足于其大量
学位
上海孤岛时期,阿英创作的历史剧《明末遗恨》风靡“孤岛”剧坛,引起巨大轰动,演出反响热烈,阿英还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银幕。话剧《明末遗恨》与影片《明末遗恨》是阿英话剧、电影剧本创作的代表作。本文以话剧《明末遗恨》和电影《明末遗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结合史料,从主题、人物、结构、公演评论等方面分析话剧与电影的艺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并对话剧和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从话剧到电影转换中
学位
70后作家冯唐有着多重身份,曾登上2013年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对于当下文学市场的适应能力十分惊人,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但其却有着精英主义的姿态和纯文学的写作方式。冯唐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北京这座城市为发生场,为70后作家群体增添了很多话语新质。本文以冯唐小说的城市书写为切入点,特别选取代表性较强的“北京三部曲”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关于北京的城市书写的文学作品基础之上,展开对于冯唐小说创
学位
作为新时期最为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废都》书写了贾平凹对于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独特思考。《废都》出版后,一度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重大文化事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将《废都》重置于“九十年代”的历史场中,还原贾平凹的“城市”书写是怎样成为同时代的“他者”。批评家与作者的不同声音,体现了对于“现代性”的何种不同看法。即以“城市”的研究视点对《废都》进行考察研究,试图打破
学位
王林是河北籍著名的红色作家,也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组织者,他一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和戏剧的创作上。王林早期的创作,即截止到1935年及其之前的作品,虽然留下的数量并不多,但是却可以称之为丰富的文学遗产。他以小见大,通过诉说人世间最平常的生老病死,来展现时代的整体发展。他的作品多是小人物,写出了人性的美与丑、光彩与灰暗,并且还触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命运,这在
学位
小城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社会,承载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新世纪以来,一群有着小城生活的成长背景和文化基因,并在大城市居住的“70后”女作家将创作目光放置在了中国的小城社会,关注其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发展悖论:一方面它渴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一方面,它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革充满疑惧而徘徊不前。同时,“70后”女作家在对小城的现代化看法出现了矛盾点:一方面对其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景观和行为进行
学位
科幻是当代文学里罕见地主动承担起“天问”之责的文类。科幻能把读者带到时间尽头,又能把读者引向微观妙处,它对未来的思考代表着这个时代对宇宙的理解,代表对千年前先贤的“天问”做出了哪些回答和哪些延伸之问。一部分科幻作家在扮演现代文明预警者的角色。刘慈欣是目前中国新浪潮科幻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笔下的人类未来还值得更细致地挖掘。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写作已经进入到了自觉对未来进行思想试验的阶段,在多篇作品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