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现代性——郁达夫小说的城市体验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作品中诸多的空间意象中,城市作为一个大类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中,有关城市的内容非常丰富,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并且其中蕴含着他独特的城市生活体验。综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他更注重对小说中空间的营造,并不致力于对主人公的生活作全面的描述,也不企图反映复杂的现实,而是通过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来书写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体验。这种体验与郁达夫大量的城市书写有密切关系。本文立足于其大量与城市相关的小说文本,通过古今纵向、五四时期横向两相对照,探讨郁达夫城市体验的独特性。
  除绪论和结论外,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对郁达夫小说展示的城市空间进行概述,并深入分析其城市书写特色的成因。首先,郁达夫所处时代的社会空间处于巨大的转型期,在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郁达夫小说中主要涉及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显示出现代化的特征,其偏向描写的具体城市空间也多与现代城市生活有关。其次,对影响郁达夫城市空间书写的因素进行探析。一是在五四历史文化语境下,郁达夫身上新文人的旧习气的形成因素有二,其一为五四启蒙话语和当时的社会思潮熏陶,其二是西方文化影响与传统文化中文人习气的继承与转化。二是从郁达夫自身出发,分析城市生活对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双重的影响,即城市漂泊者在生活与精神上的双重无根状态,是由于五四时期新旧文化冲突下产生的精神矛盾,以及城市的现代转型期的畸形发展带来的生存矛盾,共同造就了郁达夫这一批新的都市浪子。
  第二章对郁达夫小说城市空间人与城市的距离感做分析。首先以城市漫游者为视角切入小说文本,从城市地标建筑、城市的大街小巷为着眼点,分析小说中表现出的主人公在主观情绪影响下与城市的隔阂。其次以古代小说中的城市描写进行比照,发现新文人从“政治”到“个人”、从“公共”到“私人”的逐渐脱离传统的城市体验。
  第三章分析郁达夫小说城市空间中人的沉沦。郁达夫小说中涉及的具体城市空间,大多离不开酒、戏与妓,以及与前者相对的自然空间。在城市书写中,自然空间主要由城市内外的公园进行一种替代。风月场与自然空间都无法消解主人公的生存困境,风月场带来的是更深重的身体苦闷,而公园难以消解精神之苦。与之对照,这样的城市空间关照体现了郁达夫对传统文人习气的继承,以及向现代性的转变。
  第四章以五四小说中的城市空间体验书写作为参照,探讨同时期郁达夫小说城市空间书写的独特性。五四时期总体压抑的城市空间体验形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鲁迅和乡土作家们徘徊于城乡之间选择怪圈,二是乡土抒情作家向古朴山水的回避,三是女性作家限于城市局部的迷茫,整体上对五四时期作家笔下混乱的城市空间体验进行归纳,突显出郁达夫城市空间体验独特性,即清醒的真实,苦闷之下的挑战。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土地征收是调整私人或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社会公共利益矛盾的最强有力的公法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及私人或集体的财产权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土地征收制度。由于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强制性地取得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并给予一定补偿的行政行为,它是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唯一合法的流转方式和配置土地资源的主要行政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承袭
学位
儿童的空间再定向指的是迷失方向的儿童在空间中重新确定自己方位并找回被藏物体的能力。儿童空间再定向的几何模块论认为儿童只能利用空间环境所构成的几何信息,不能利用非几何信息来再定向。该理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儿童与低等哺乳动物的认知系统里存在几何模块。然而,众多研究对这种简单化的观点提出了异议,研究者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儿童也可以利用某些非几何来进行再定向。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具体归纳出
学位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徐怀中是为数不多的不以作品数量取胜的作家,各种类型的创作加在一起不过30余篇,但每一部作品单独拿出来都足以在文坛上引起反响。徐怀中为人谦和低调,他的作品坚持以人为中心,并利用时间叙事打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淡化主流文化背景,保持着别具一格的风格。本文试图将徐怀中各个阶段作品连贯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徐怀中创作的风格,并跳出时代局限,在文学史中为他找到恰当的位置。细读徐怀中的作品,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