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物质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进步缓慢。在建筑领域,机能主义仍然大行其道,形式主义、表现主义方兴未艾,而探索建筑精神层面的努力却十分有限。虽然地域建筑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大的努力,可是达到“诗意”的程度却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希望为地域建筑设计实践注入新的灵感源泉。“诗”本是文学的概念,在当代跨学科和跨文化语境中,“诗”被赋予新的意义,跟哲学和艺术上的本质——精神却是一样的。于建筑而言,人们通过知觉感知建筑而建立“空间意识”,如果没有知觉,意识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意识,心理将不复存在。因此本文以意识为角度,以现象学和诗学为理论根基,以建筑的本质——空间为研究对象,初步探寻地域化“诗意建筑”的营造方法。“诗意的空间”是关于空间本质的物质表达和心理表达的统一体。它试图挣脱传统的主客二元论思维,以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一元性认识看待建筑。它包含了对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物质和精神联系的深刻认识,称为“意象——场所精神”;也包含了对建筑内涵、人体知觉、空间本身的思辩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物质和精神联系,称为“意境——空间诗境”;还包含了在“场所精神”和“空间意境”的基础之上激发出的“境界——精神势能”。正好配合了诗学中“意象”“意境”“境界”的概念。同时,根据路易斯·I ·康和彼得·卒姆托等大师的建筑思想以及黑格尔关于精神的论述,提出诗意空间的营造逻辑:“无形——有形——无形”,以及其递进过程:“感性——理性——精神”,并以此作为指导营造的哲学要义。进而通过建立“场所精神”、营造“空间诗境”和激发“心理势能”三个方面,以知觉为入口,以构建起建筑的“诗意空间”为目标,发展出一套由思辩到指导设计实践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论。为了印证本文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在文章的最后,对四个经典建筑案例进行总体分析,揭示其营造建筑诗意的方法。通过对空间诗意的研究和对设计方法的探索,为地域化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支持,也希望建筑学能够成为同哲学、文学和艺术等一样,为地方创造独特的精神财富,以此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人们将这种力量反馈社会,使其成为人类进步的潜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