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空间”在当代地域建筑中的表达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cj1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物质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进步缓慢。在建筑领域,机能主义仍然大行其道,形式主义、表现主义方兴未艾,而探索建筑精神层面的努力却十分有限。虽然地域建筑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大的努力,可是达到“诗意”的程度却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希望为地域建筑设计实践注入新的灵感源泉。“诗”本是文学的概念,在当代跨学科和跨文化语境中,“诗”被赋予新的意义,跟哲学和艺术上的本质——精神却是一样的。于建筑而言,人们通过知觉感知建筑而建立“空间意识”,如果没有知觉,意识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意识,心理将不复存在。因此本文以意识为角度,以现象学和诗学为理论根基,以建筑的本质——空间为研究对象,初步探寻地域化“诗意建筑”的营造方法。“诗意的空间”是关于空间本质的物质表达和心理表达的统一体。它试图挣脱传统的主客二元论思维,以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一元性认识看待建筑。它包含了对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物质和精神联系的深刻认识,称为“意象——场所精神”;也包含了对建筑内涵、人体知觉、空间本身的思辩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物质和精神联系,称为“意境——空间诗境”;还包含了在“场所精神”和“空间意境”的基础之上激发出的“境界——精神势能”。正好配合了诗学中“意象”“意境”“境界”的概念。同时,根据路易斯·I ·康和彼得·卒姆托等大师的建筑思想以及黑格尔关于精神的论述,提出诗意空间的营造逻辑:“无形——有形——无形”,以及其递进过程:“感性——理性——精神”,并以此作为指导营造的哲学要义。进而通过建立“场所精神”、营造“空间诗境”和激发“心理势能”三个方面,以知觉为入口,以构建起建筑的“诗意空间”为目标,发展出一套由思辩到指导设计实践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论。为了印证本文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在文章的最后,对四个经典建筑案例进行总体分析,揭示其营造建筑诗意的方法。通过对空间诗意的研究和对设计方法的探索,为地域化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支持,也希望建筑学能够成为同哲学、文学和艺术等一样,为地方创造独特的精神财富,以此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人们将这种力量反馈社会,使其成为人类进步的潜在力量。
其他文献
利用移向器将磁化电源相位进行移向,使移相后的A相与B相相位差为π/2,可实现磁场和磁势能均衡分布,完善3000型磁粉探伤机的探伤性能,从而提高车辆检修可靠性,确保车辆运行的
分析了部分小型水电站在孤网运行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善其运行状况的技术措施,包括更新改造自动化设备、加快发电功率的调节速度、以及增大机组飞轮的GD2等。除此之外,简
目的比较改良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0例胫腓骨C型骨折患者,其中40例采用改良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另40例采用交锁髓内
GIS算法基础实验教学是引导学生透彻理解GIS算法原理,掌握GIS算法应用技术的重要环节.论文重点分析了GIS算法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并结合笔者在GIS算法基础方面的教学经验,建
在汽车发动机零件设计中 ,可靠性设计和优化设计是两种主要的设计思想 ,本文以连杆螺栓设计为例 ,讨论了通过建立概率优化设计模型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对珠江口盆地海相地层珠海组—粤海组层序类型和发育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层序的结构特点,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海相层序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构造运动、继承性古地理格局
深入分析了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现场总线(CAN)技术,提出了一种以RFID为核心,以CAN-bus通信网络为纽带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利用RFID技术实时采集井下工作人员具体位置,通
经济资源在特定地理空间集聚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客观事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资源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集聚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控压钻井过程中当监测到井底发生气侵尤其是溢流时,通常通过调节回压泵和节流管汇阀门给井筒施加回压来重新构建井底压力平衡。但气侵后回压压力波到达井底的时间有一个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拥有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为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很低,因此在产品价格上占据很大优势。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中国的劳动人口数量达到顶峰后开始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