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笔者受南京大学出版社委托,承担了莫里斯·布朗肖小说《至高者》的翻译。布朗肖(1907-2003)是法国著名作家、文论家、思想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文学,对德勒兹、福柯、列维纳斯、萨特等思想家均产生过重要影响,其理论学说今日还启发着全世界的文学研究者。尽管影响深远,但布朗肖的作品并不易读,他甚至还被誉为20世纪最高深莫测的法国作家之一。为了实践自身的语言文学理论,布朗肖也曾进行小说创作,出版于1948年的《至高者》(Le Tres-haut)是其生平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与作家其它的文学作品相比,《至高者》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但布朗肖式的写作风格仍然十分突出。小说情节支离破碎,语言艰涩难懂,令笔者在理解小说这一步已经遭遇很多困难。为了更好地展开翻译工作,笔者首先对具体翻译困难展开了审视,意识到困难主要产生自《至高者》的小说结构、布朗肖的语言风格及其语言文学观。其中布朗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以传达某种信息为目标,不再指涉现实事物,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由于文本本身具有顽强的独立性,破译与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对作者的背叛,布朗肖的文学观尤其阻碍了笔者的翻译。因为在他看来,文学从本质上说拒绝被读者理解。这就令身为译者的笔者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困境之下,笔者对自己的翻译观念和翻译方法进行了反思,在此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除了寻找技术层面的方法,从道的层面对翻译展开思考,树立正确的翻译观,是令翻译顺利进行下去的基础条件。本论文即是对《至高者》翻译过程的总结汇报。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引言部分对翻译任务和翻译过程进行了简要的描述。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译者在翻译《至高者》时遇到的困难,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其现代小说的结构,尤其是现代小说淡化语境的特征;其次是布朗肖的遣词造句风格,尤其是《至高者》多长句、重描写的特征;最后是布朗肖本人的文学观,即“文学即沉默”的观念。第二章总结了笔者为克服翻译困难而进行的理论层面的思考,从宏观层面来看,笔者首先借助前人研究,重新理解了翻译“忠实性”的内涵,调整了自己的“忠实”观;其次考察了译者主体性理论,认识到翻译中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以及发挥译者主体性的空间。从微观层面,笔者借助翻译诗学理论,考察了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存文本意义、氛围和节奏,并思考了其对自己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意义、氛围和节奏,并思考其对自己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一章实际上涉及笔者本人正确翻译观的形成过程。第三章在前两章基础上,以实例分析为主,展现了译者在宏观与微观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在面对具体翻译问题时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并以自身翻译实践为依托,总结了文学翻译保存原文的意义、氛围和节奏的策略与方法。通过正文部分的分析和论述,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正确翻译观念的形成对翻译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对作家文学世界及语言文学观的再现,参考阅读专家对作家作品的研究是更好理解进而更好翻译作品的重要前提;再次,翻译诗学理论为解决文学作品风格传译问题提供了方法参照;最后,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实践是学习翻译的最佳途径,缺少了实践,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就容易流于表面,而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不断思考,才有可能克服翻译困难,在翻译实践的道路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