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公共领域」网络中构成的可能性——以iCloud私密照外泄事件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Habermas所提出的“公共领域”作基础,藉由讨论知识份子与大众对社会形态之想象传递与转变过程,以西方人对于语言沟通的重视,使得公共领域的形成,其经历了一连串过程才逐渐形成。  由此描写出发展脉络之中“个体观念”的两特点;“私人领域”与“公权力领域”的相互交错与形成。此两个观念的形成与交错,及其所创造的社会想象,是公共领域之所以兴起的基础,说明西方人为何可以在公共领域中“清楚地”表达出自身观点,并形成共识的过程及原因。公共领域最具有价值的地方是来自于它每一次的“交谈”。在自由发表意见之下,以理性的态度谈论着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  Habermas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序中提及的“平民公共领域”与“市民公共领域”混同的特色。同时因为时间已进入二十一世纪,透过主要中介媒体为计算机网络,所以平民化的“公共领域”会具有去边界、去中心、多元、模糊和碎裂等等后现代的特征。不过本研究也发现尽管有这些特征,但在单一主题或同一主题不同议题的面向上,仍然具有某种程度的中心性,“公共领域”可能在经过一段长时间后仍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驱力,潜藏着公共领域的力量,这种平民式的公共领域是一种真正发自人民的讨论领域。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了21世纪以来美国风险沟通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选取《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从2000-2013年有关风险沟通的240篇文章为分析对象进行内容分析和文献计量学分析
“跟贴”是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媒介新闻特有的受众活动,它的实现有赖于网络新闻的空间特性。  本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受众的回复内容作了性质上的量化统计、用个案
期刊
类Kik产品作为移动IM(instant messaging)市场中的领航者,引领了传播形态与商业模式的变革,但也面临着产品间同质化、发展不均衡、竞争激烈的现实窘境。能否寻求差异化路线与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