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因资产质量恶化而导致银行倒闭的金融事件频繁发生,充分显示出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对金融体系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鉴于银行业在一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其稳健经营和资产质量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政治经济和历史等原因,我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改制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不仅极大削弱了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也成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障碍。尽管近年来政府的高度重视使不良资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不良贷款余额仍然巨大。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上,对不良贷款的关注和警惕仍然不能放松。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经济学理论与当前宽松的宏观政策下银行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我国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处置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明确界定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的范围,继而重点分析我国不良贷款形成和积累的原因,既有理论上的客观性,又有中国具体国情下的五个特殊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特别指出,在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下,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将使不良贷款的危害增大,以层层递进的逻辑说明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必须及时有效的予以解决。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总结其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与教训,进而深入探讨了我国控制不良资产存量和增量的模式选择。
在当前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国际金融形势动荡的背景下,不良贷款问题直接关系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巩固与提高,影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够充实我国不良贷款成因的研究,为国内银行业优化资产质量、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