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全球股票市场发生大崩溃后,许多证券市场纷纷设立了涨跌幅限制措施和交易暂停等价格稳定机制,期望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达到限制市场波动、稳定市场的目的。由于涨跌幅限制措施的广泛应用,学术界对其实行的实际作用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涨跌幅限制措施是否能够真正达到降低股市风险、稳定市场的作用成为对该制度讨论的焦点。中国股市自诞生以来一直表现出极大的波动性,作为价格稳定机制之一的涨跌幅限制措施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降低股票波动性,防止股价过度波动,是维护中国这一新兴市场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和评价这一机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及其合理性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而言,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涨跌幅限制措施实施效果,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如何,10%的价格限制幅度是否合适,即成为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由于之前的研究采用的多为日间数据,使得国内绝大部分的研究只能集中于触板后效应的研究,而几乎极少涉及涨跌幅限制措施对触板前股票价格和交易行为的影响,而高频数据则为研究涨跌幅限制措施触板前的效应提供了支持,这也为研究我国证券市场涨跌停板措施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利用上海A股市场的上证180指数的成分股票的日内高频交易数据,对涨跌停板制度是否导致磁吸效应和冷却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股票价格即将触板的时刻,存在显著的磁吸效应,即在触板即将发生的时刻,价格会朝着涨跌停板加速运动。同时交易量和价格的波动性加速放大和增长,说明投资者为了避免触板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而加速交易。并且磁吸效应是不对称的,磁吸效应在涨停板附近更加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中国股市缺少做空机制和投资者的过度乐观的情绪所导致。同时,涨跌幅限制措施在价格触板后也并未为股市带来冷却的效果,触板后收益率的波动性并不显著小于触板前。从而说明沪市存在的现行的涨跌幅限制措施并不能有效地增强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提出放宽涨跌幅限制、实施不对称的涨跌停板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