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劭,汉末人,生于累世通显之家,卒于鄴地。官至泰山太守,任职期间曾镇压黄巾军起义,后因迎接曹嵩不利,导致曹嵩被陶谦所杀,应劭怕曹操追责,弃官而寄袁绍篱下,被封为中军校尉。此后应劭在政治上再无所作为,转而著书立说。《后汉书·应劭传》云:“父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时。”1此外,尚有《汉仪》《汉官注》《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驳议》30篇等著作。其所著述涉及历史、风俗、训诂、地理、人物品评、礼仪制度等广泛内容,其思想触及儒家、阴阳家、名家、法家,足见应劭是一位汉末杂学大家。其所著述大多散逸,唯有《风俗通义》单独留存至今,但已不是全部,原有30卷,现存10卷。其内容涉及汉代的礼乐、文化、风俗、典章制度等等,前人多以知识典籍待之,用其解释名物,因其中留存有大量神怪故事,又有人以小说视之。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风俗通义》,但是多为单角度研究,尚缺乏一部多角度研究之作,出于弥补这一缺憾的目的,本文将从如下方面展开研究。
  论文第一部为绪论。绪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全面梳理了《风俗通义》的研究情况,认为《风俗通义》的研究,古代的研究以引用为主,兼有一些评论,总体研究程度不高。建国以后,对《风俗通义》的研究不断深入与发展,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文献学、史学、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综合性研究等方面,虽取得了成就,但仍有不足,还有研究的空间。第二部分介绍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应劭其人其事,通过《后汉书》以及前人的研究,梳理了应劭的生平,认为他是一个学术等身的人。同时确定了应劭的生卒年。第二部分分析了《风俗通义》“通”的含义,确定了写作时间和流通的版本情况。
  第二章为《风俗通义》的文献学研究。主要分析《风俗通义》的引书情况。将《风俗通义》的引书以经史子以及其他引书情况进行归类,进而对其中重要的引书从书名有无,引用目的,是否存在佚文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应劭引用经学书籍为主,用来品评人物,引用史学子书主要用来验证事实与风物,其他文献的引用也是如此,总之,应劭引用经学著作是以价值取向为标的,而引用经学著作以外的著作则是以知识取向为标的,这同当时的学术背景以及应劭的家学渊源相关。
  第三章为《风俗通义》的文化学研究。《风俗通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汉代文化,通过这一章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汉代的文化。此部分分为《风俗通义》中的传统哲学思想、礼文化、孝文化、复仇文化、风俗文化等几部分。
  第四章为《风俗通义》文学研究。《风俗通义》不同于一般政论文的地方在于它具有大量的人物故事、神话传说与神仙鬼怪故事,这增加了《风俗通义》的可读性、趣味性与娱乐性,使得《风俗通义》披上了文学色彩。这一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风俗通义》文体研究,第二部分为《风俗通义》的结构研究,第三部分为《风俗通义》论说艺术研究,第四部分为《风俗通义》的叙事艺术研究。
  应劭撰写《风俗通义》目的在于辨风俗名物,以挽救风雨飘摇中的汉王朝统治,虽然不可能成功,却为后人提供宝贵的财富。通过《风俗通义》,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汉代尤其是东汉的学术情况,还可以了解汉代的文化情况,《风俗通义》的论证特色和文学色彩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其不可避免的要和国有企业分享资源和市场,由此“国进民退”成为一个社会热议的话题。对于中国经济中“国进民退”存在与否的讨论一直持续,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落实推动,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关系的讨论,进入到新阶段。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国进民退”研究的新思路,重新解释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第一章首先回顾“国进民退”的研究历史,同时对已
学位
清偿人代位指的是当债务被第三人清偿时,为了确保清偿人从债务人或共同债务人处取得求偿权,通常债权人向清偿人转移其从权利,包括相关担保权利的行为。此时清偿人在可以求偿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不能因代位而损害债权人权利。同时其对债务人行使的代位权,对保证人也同样行使。目前法国、日本、韩国《民法》将清偿人代位制度进行了单独的规定,并将其分为任意代位与法定代位,前者是经债权人承诺,按照债权转让的方式进行代位;后者
我国刑事诉讼立法通过修改确立了庭前会议程序和证据开示的相关内容,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提高诉讼效率及国家法律、保障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由于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和证据开示制度刚刚建立不长时间,欠缺理论基础支撑和实践经验,从而导致机制失灵,主要表现在庭前会议欠缺法律效力、证据开示制度混乱等方面。我国近些年正在进行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关于诉讼制度方面对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和证据开示制度提出了更加严
学位
法律援助是指为经济困难或者为特殊类型的当事人提供减免费用的法律帮助的制度。根据援助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和被害人法律援助。本文主要以特殊的被害人之一的性犯罪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制度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性犯罪被害人,在以极度不安和恐怖的心理状态作证时,就很难积极证明其受害事实,如果没有法律代理的律师在场,其受到二次伤害的程度可能更大,推行对性犯罪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既能有效地预防
学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矿产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而不断增加市场需求,矿产资源开发因此成为某些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在高额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过度和违规开采矿产资源,不仅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007年8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要求推动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之后,2014年《环境
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观的全貌,同时通过探讨其历史定位与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亦能更好地服务于四个全面伟大战略实施、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党中央和领导人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强调农村改革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为支点的改革撬动中国农村改革,农村、农民、农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
学位
譬喻故事作为佛经的重要组成内容,它本是佛说法的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工具,它根本的价值是帮助人们理解佛理。但是譬喻故事在实现它辅助佛法宣扬根本价值的同时,也附带产生了其它方面的价值,因此,汉译佛典譬喻故事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文章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汉译佛典譬喻故事进行研究。  第一,譬喻故事的嵌套叙事与结构。首先,譬喻故事的嵌套叙事。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佛经文本是一个叙事性文本,在这个叙事文本
学位
礼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论文以礼县城关镇老派方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的语音调查,描写了礼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整理出声韵调配合表及同音字汇,归纳了礼县方言两字组连读调的规律,总结出礼县方言的语音特点。礼县方言韵母的舌尖化倾向非常明显。普通话中[i][y]做单韵母时,在今礼县方言中均为舌尖音[(?)][(?)]。韵母的舌尖化同时还影响了声母的读音。这就形成了礼县方言中较为特殊的声韵配合关系:双唇音
学位
新闻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成品,是众多话语形式的一种。时政新闻是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内国际政治大事,其文本的结构组织和修辞风格受到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话语分析是探索话语文本和语言、言语环境、交际目的之间广泛联系的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国内针对时政新闻作品进行话语分析的专著和论文较少。  运用话语分析理论研究新闻文本由来已久,荷兰语言学教授梵·迪克提出了一整套应用于新闻文本结
学位
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作家埃莱娜·西苏提出的女性书写理论呼吁女性夺回被父权制文化支配的身体,以生理功能的系统体验为基础,勇敢言说被压抑的性别意识,建立新的话语体系。女性向网络穿越小说是网络文学中最典型的女性书写文本。它以“穿越”的方式,实现了女性书写理论的“反抗”:从现代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是对现实世界的消极反抗;穿越女主人公们不愿接受封建女性悲惨的人物设定,在戏仿历史的虚拟时空中再次反抗;作者们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