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国际金融危机对青岛旅游产业影响及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tar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8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严重受创,全球信心严重受挫,经济行为悲观谨慎。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受到制约,旅游需求大幅缩水,旅游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青岛旅游产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金融危机作为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屡见不鲜,并引起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单就金融危机与旅游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并大多停留于对现象的初步分析,缺乏对本质的深刻认识。就2008国际金融危机对青岛旅游产业的影响及发展策略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为我国相关行业或部门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长足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旅游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是内在需要和外部刺激诱导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产业顺应旅游活动发展需要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各构成部门与旅游活动的相互依存度可划分为核心层、附属层和互补层三个层次,狭义旅游产业指反映旅游产业构成核心的核心层,广义旅游产业涵盖了全面反映旅游产业整体范围的三个层次。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使其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强大的综合性功能,根据产生与作用机理可划分为核心层(核心功能)与发展层(衍生功能),衍生功能是在核心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使得旅游产业发展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旅游危机是指在突发事件影响下旅游产业系统无法正常运转的失衡状态,根据危机产生根源与引发途径的不同,可分别划分为引致性旅游危机和自发性旅游危机与直接性旅游危机和间接性旅游危机,由2008国际金融动荡引起的旅游产业波动属于引致性旅游危机和间接性旅游危机。危机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两大阶段”,应针对危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施将恒常性管理与异常性管理有机相结合的动态危机管理。   2008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涉及美国人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过度虚拟化的经济发展格局、过度宽松的经济金融管理体制、金融全球化发展、资金循环链的断裂等多方面的缘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分类标准,2008国际金融危机属于银行业危机的范畴,较一般金融危机而言具有表现更复杂、影响更深远、救市态度更明确、救市措施较及时等特征。结合历次银行业危机的发展演变规律,在经历潜伏期和爆发期后,2008国际金融危机将继续经历扩散期和恢复期,由它带来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在2008国际金融危机剧烈冲击下,青岛旅游产业增速明显放缓,具体体现在对旅游投资、旅游市场结构和各旅游行业三方面的影响,但同时也面临众多新契机。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一方面使旅游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另一方面又使旅游产业成为摆脱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青岛旅游产业发展应遵循辩证地认识金融危机的影响、信心十足地化“危”为“机”、因时因地制宜、多元联合互动等理念与原则制定与实施相关发展策略:政府层面应做好宏观引导,提供财政支持;产业层面应实行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企业层面应增强综合竞争实力,调整经营管理策略。
其他文献
妈妈这一年变了,变得……rn瞧!下班刚回到家里,妈妈就打开电脑,动听的音乐立刻响彻整个房间.伴着音乐的节奏,妈妈还扭动着身体,“一大大,二大大……”哎哟!那舞姿,还真是像模
期刊
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例对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做比较研究,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的回顾和总结、对房地产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内容的归纳,运用利益相关者
学位
摘要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面对集团化办学的现实挑战,将变革的目光转向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及在此过程中教师领导作用的发挥,以此激发集团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通过重塑集团组织架构,使办学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不断清除落实教师领导的障碍;二是通过凝练共享价值观、构建多样化载体,推动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使教师从被动参与者转为主动变革者;三是通过行政赋权、荣誉认定、分层培养等机制,不断为教师赋权增能,以此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民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情况,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泰山学院应用化学实验课程建设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旨在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应用化学实验 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    泰山学院从2002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发展迅速,学科专业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和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我校化学与环境科学系于2005年开始增设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为
“节能减排”是我国“十一五”计划纲要,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节能减排”主要是为了改变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一直沿袭着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