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针刺干预腧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大麻素受体1(CB1)、大麻素受体2(CB2)阳性细胞个数平均值及行为学指标的影响的研究,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及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探索针刺干预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方法(CUMS)造模过程中对大鼠内源性大麻素系统CB1、CB2的影响,及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为临床上针刺抗抑郁症提供更有指导意义的实验依据。 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经一周环境适应及一周的蔗糖水训练后,根据每只大鼠晚间1h内的蔗糖水摄入量及旷场试验空间移动量,体质量等行为学指标,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每组10只。造模方法采用孤养结合CUMS造模。大鼠随机接受21d各种不同的应激刺激,包括:禁食24h,禁水24h,夜间光照12h,冷水游泳(4℃、5min),潮湿垫料24h,夹尾2min,束缚3h。每天随机安排1种刺激方式,每种刺激方式不连续使用,且每种刺激方式在实验全程中使用3次,禁食、禁水两种刺激方法不在实验第1天和实验第21天进行。针刺选取“百会”、“内关”、“阳陵泉”等穴。空白组:正常喂养大鼠,共21天;模型组:建立CUMS抑郁大鼠模型,共经历21天;模型+针刺组:于造模的第一天起,每日上午进行应激前1h给予针刺干预,共干预21天。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蔗糖水摄入量、旷场试验空间移动量(水平穿越格数和竖立活动次数)、体质量等行为学指标,最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CB1、CB2的表达情况。 结果: 1.三组大鼠的蔗糖水摄入量比较结果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实验后的蔗糖水摄入量相比有明显差异,模型组明显低于空白组;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大鼠实验后蔗糖水摄入量相比有差异,模型+针刺组明显高于模型组。 2.三组大鼠的旷场试验空间移动量比较结果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实验后旷场试验空间移动量相比有明显差异,模型组明显低于空白组;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大鼠实验后旷场试验空间移动量相比有差异,模型+针刺组明显高于模型组。 3.三组大鼠的体质量比较结果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实验后体质量相比有明显差异,模型组明显低于空白组;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大鼠实验后体质量相比有差异,模型+针刺组明显高于模型组。 4.三组大鼠的CB1、CB2表达比较结果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CB1、CB2阳性细胞个数平均值有明显差异,模型组明显低于空白组;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大鼠CB1、CB2阳性细胞个数平均值有差异,模型+针刺组明显高于模型组。 结论: 1.针刺干预“百会”、“内关”、“阳陵泉”等穴可以减缓大鼠在CUMS造模过程中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中CB1、CB2含量降低的趋势; 2.针刺干预“百会”、“内关”、“阳陵泉”可通过对CB1、CB2含量的影响起到抗抑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