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石莼、小球藻与刺参混合养殖模式研究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xz63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区金场村大连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孔石莼、蛋白核小球藻与刺参混合养殖模式的研究实验,设置了孔石莼,蛋白核小球藻分别与刺参混养的实验组,及刺参单养对照组。研究内容包括分析各组水体理化因子,探讨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及均匀性的变化。而后于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水生生物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参藻混养生态系统中孔石莼、蛋白核小球藻与刺参的相互作用研究实验,设置了高浓度小球藻(109cell/L)、低浓度小球藻(108cell/L)实验组,孔石莼,小球藻(108cell/L)对照组及海水空白对照组。研究内容包括分析各实验组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及活性磷含量变化,孔石莼重量,刺参重量及蛋白核小球藻密度的变化。本研究旨在探究参藻混养模式的优越性及模式中各养殖生物的互相作用。室外实验研究结果如下:氮磷方面,8#氨态氮及硝酸态氮含量在2014年6、7月份显著低于其余两个池塘的情况下,在8月份以后基本都高于其余两个池塘(P<0.05),可以说明孔石莼和小球藻对水体中氨态氮及硝酸态氮的吸收有一定作用。氮磷其余指标组间差异不是很明显,所以说明孔石莼,小球藻对无机氮中氨态氮及硝酸态氮的吸收作用较明显,对有机氮的吸收作用有限。浮游生物方面,8#池塘发现浮游植物种类40种,9#实36种,9#39种,10#29种,各组浮游植物组成均以硅藻门占优势,8#及10#次级浮游植物优势门为甲藻门,9#实及9#次级优势门为绿藻门。而浮游动物方面,则均以桡足类及原生动物为主。根据相关性分析,四组浮游植物密度主要受温度及氮限制,且8#对氮的敏感度比较低。浮游植物多样性方面,8#,9#实,9#多样性级别主要为3、4级,10#主要为2、3级。室内试验研究结果如下:小球藻对孔石莼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高浓度(109cell/L)小球藻抑制作用更明显。但同时孔石莼对小球藻也有抑制作用,高浓度的小球藻受到抑制作用更显著。而孔石莼对刺参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孔石莼与刺参混养模式能有利于促进刺参的生长,控制水体氨氮和硝酸氮含量,同时,在孔石莼生长繁殖速度过快时可加入小球藻抑制孔石莼的生长与繁殖,从而使刺参养殖高效绿色。之前的研究很少有室内室外实验相结合来比较养殖生物在参藻混养模式中的相互作用,所以本研究对刺参养殖生产及今后的刺参藻模式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 Merr.et Perry)是广西滨海天然植被的典型建群树种。在防城港市选择代表性样地,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红鳞蒲桃群落9种主要树种的净光合速率、
本研究利用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筛选策略,对课题组前期构建的碱性污染土壤样品的宏基因组文库AL01进行筛选,得到了一个表达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阳性克隆pGXAG805。对其进一步
基因组印迹是一种非孟德尔遗传现象。它是指在配子或合子发生期间,来自亲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体产生专一性的加工修饰,导致后代体细胞中两个亲本来源的等位基因有不同的表达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