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抗菌药物在控制危害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细菌耐药性等。尤其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围绕如何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实践和研究。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院主要采用AMS(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策略进行抗菌药物管理;2011年,我国原卫生部发布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开始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目的:通过研究南京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状况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实施效果,与国外AMS策略作比较分析,研究评价南京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国外AMS策略先进做法和经验,为建立科学的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长效机制提供依据和策略建议,最终为提升南京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减少细菌耐药性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分析国内外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定性访谈法研究分析南京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状况和实施过程;运用数学建模法,抽取南京市3家典型三级医院HIS系统中抗菌药物应用数据,采用间断时间序列回归模型,评价分析医院抗菌药物干预措施实施的短期和长期效果。结果:向南京市25家三级医院发放机构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为80%。20家南京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专业团队中临床微生物专家、流行病专家、信息部门人员、护士平均配备量不足1名;10家(50%)医院缺少感染性疾病指南;10家(50%)医院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实施处方预审策略;20家医院均不同程度实施6种行政干预措施;20家医院均定期开展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教育与培训,4(20%)家医院开展对患者的知识教育;3家典型医院信息系统抗菌药物使用数据表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I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后均下降显著(P<0.001),I类切口抗菌药物选择合理率、术前0.5-2h给药比率、I类切口用药时间<24h的比率干预前后均显著上升(P<0.001);间断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率在干预措施刚实施时,显著性下降(P<0.001),而在干预实施后,转为上升趋势,长期效果不佳;2家医院住院患者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和住院抗菌药物费用占住院药费比率的长期趋势均上升(P<0.05),反映了抗菌药物干预措施的瞬时和长期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比率和消耗量,但没有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结论:南京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得到了控制,合理用药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国外实施AMS策略的医院相比,仍存在差距和问题。应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建立多学科管理团队;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团队技术水平;继续加强行政干预,逐步融入专业化管理;满足医务人员需求,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内容,增加对患者的相关教育;借鉴AMS策略专业化管理理念,加大对治疗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实时监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