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布村滑坡群位于茂县回龙乡白布村内,在茂县北西侧,距茂县县城35km。滑坡分3区,其中Ⅲ号滑坡从1997年开始出现变形,滑坡体后缘及侧缘发育明显的裂隙。Ⅰ、Ⅱ滑坡均从2000年开始出现变形,在后缘和中部发育不同程度的拉裂缝。“5.12”地震之后,滑坡的变形加剧,受威胁的村民临时搬迁,因此,对白布村滑坡群各滑坡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对各滑坡稳定性进行研究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茂县白布村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钻探、槽探等勘探手段查明滑坡地质环境条件、滑坡体的结构及其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评价、定量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来对滑坡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白布村滑坡位于茂县回龙乡白布村内,滑坡堆积体面积约为240.6×104m2,南北边界间距约为2600m。按照地形地貌、及变形特征的不同,整个白布村滑坡群由三个滑坡组成,即Ⅰ号滑坡、Ⅱ号滑坡、Ⅲ号滑坡,滑坡堆积体外侧均为相对稳定的斜坡区。⑵白布村滑坡群由三个滑坡组成。Ⅰ号滑坡,主滑方向115°,主轴长550m,横宽370m,厚度9.2~14.6m,方量约为264.6×104m3,为特大型滑坡;Ⅱ号滑坡,主滑方向163°,主轴长880m,横宽320m,厚度10.4~14.8m,方量约为338×104m3,为特大型滑坡;Ⅲ号滑坡,主滑方向为156°,地形坡度20°~40°左右,轴长700m左右,横宽约260m,厚度23.2~30m,方量约455×104m3,为特大型牵引式滑坡。⑶从内因与外应两方面分析滑坡三区的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得知主要影响因素为:不利的坡体岩土体结构为不良地质基础,地震作用为促进作用,降雨作用为诱发因素。三区均为牵引式土质滑坡,形成机制均为蠕滑-拉裂。⑷通过各区滑坡整体稳定性的定性评价、定量计算和数值模拟,可知:Ⅰ号滑坡在自重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142,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及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039和1.035;Ⅱ号滑坡在自重和暴雨工况下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133和1.114,在地震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043,处于欠稳定状态;Ⅲ号滑坡在自重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145,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及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043和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