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白布村滑坡群形成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kyky666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布村滑坡群位于茂县回龙乡白布村内,在茂县北西侧,距茂县县城35km。滑坡分3区,其中Ⅲ号滑坡从1997年开始出现变形,滑坡体后缘及侧缘发育明显的裂隙。Ⅰ、Ⅱ滑坡均从2000年开始出现变形,在后缘和中部发育不同程度的拉裂缝。“5.12”地震之后,滑坡的变形加剧,受威胁的村民临时搬迁,因此,对白布村滑坡群各滑坡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对各滑坡稳定性进行研究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茂县白布村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钻探、槽探等勘探手段查明滑坡地质环境条件、滑坡体的结构及其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评价、定量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来对滑坡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白布村滑坡位于茂县回龙乡白布村内,滑坡堆积体面积约为240.6×104m2,南北边界间距约为2600m。按照地形地貌、及变形特征的不同,整个白布村滑坡群由三个滑坡组成,即Ⅰ号滑坡、Ⅱ号滑坡、Ⅲ号滑坡,滑坡堆积体外侧均为相对稳定的斜坡区。⑵白布村滑坡群由三个滑坡组成。Ⅰ号滑坡,主滑方向115°,主轴长550m,横宽370m,厚度9.2~14.6m,方量约为264.6×104m3,为特大型滑坡;Ⅱ号滑坡,主滑方向163°,主轴长880m,横宽320m,厚度10.4~14.8m,方量约为338×104m3,为特大型滑坡;Ⅲ号滑坡,主滑方向为156°,地形坡度20°~40°左右,轴长700m左右,横宽约260m,厚度23.2~30m,方量约455×104m3,为特大型牵引式滑坡。⑶从内因与外应两方面分析滑坡三区的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得知主要影响因素为:不利的坡体岩土体结构为不良地质基础,地震作用为促进作用,降雨作用为诱发因素。三区均为牵引式土质滑坡,形成机制均为蠕滑-拉裂。⑷通过各区滑坡整体稳定性的定性评价、定量计算和数值模拟,可知:Ⅰ号滑坡在自重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142,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及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039和1.035;Ⅱ号滑坡在自重和暴雨工况下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133和1.114,在地震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043,处于欠稳定状态;Ⅲ号滑坡在自重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145,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及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043和1.015。
其他文献
采用CO2气体保护焊的短路过渡方式进行焊接时,由于CO2气体的性质造成了焊接过程稳定性及工艺性能较差(主要是飞溅大和焊缝成形差)的缺陷。本文结合CO2气体保护短路过渡焊控制
本文以实验室研发的MMS-100热力模拟实验机为研究背景,其液压系统为拉伸、压缩或扭转等各种试验动作提供动力。在试样高速变形条件下,快速、准确地控制液压锤头位置是极为困难
本论文本着从制备新型BNT 基无铅压电陶瓷材料及展望其器件应用出发,开展了BNT 基无铅压电陶瓷的体系筛选、制备及性能研究。采用实用化的传统固相法制备工艺技术, 在五种烧结温度下制备了(1-x)Bi0.5Na0.5TiO3-x(BaaSrb)TiO3陶瓷体系中的六个组份配方的陶瓷,并把该体系简记为BNBST(100x-100a/100b),其中0
该论文从研究利用工业废渣改善水泥生料易烧性入手,运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离子电感耦合光谱仪、环境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等测试方法,对在较低温度(1450℃)下高CS水泥熟
本文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沉积和Ar~+刻蚀技术,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表面特征的Ti-O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量等方法对薄膜的表面特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然后在薄膜表面进行了体外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实验。重点研究了薄膜表面的O/Ti比、表面粗糙度和润湿性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及生长的影响,目的在于寻求最适合内皮细胞生长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