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建构公共领域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tuss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微博这种新型的自媒体被引进中国以来,在短短的三年事件内为公共领域的建构的搭建了新的平台。网民内在微博中分享信息、交流观点,微博的自由和开放的平台特征也赋予了公众的话语权,公开和多元化的意见表达推动着微博这一新型的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使得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微博世界中得到了新的认证。但是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过程也存在也许多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公众价值观的多元化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越来越多的私人事务走进了公共领域,削减了社会事务的公共性,模糊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情绪化的宣泄带来的是理性讨论的削减;文化批判逐渐让步给了文化消费。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过程中的进程。  本文通过对相关领域理论的梳理,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建构的三个条件为理论依据,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浪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过程中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再者提出改进措施,以更好的促进微博在构建和谐的、理性批判的公共领域平台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其他文献
从1995年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至今,中国的都市报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其办报思路、办报内容、办报实践以及经营模式等等都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报业。面对当今新闻传
本文首先以器官捐献主题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话语角度对案例广告的三大模态即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如何表达意义,以及模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再以小组访谈的形式对案例广告进行了高校学生受众的接受分析。在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中,首先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下的评价理论应用到了对公益广告语言模态的解读中,其次,在分析图像意义的传递时应用了Kress&Van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解读
正如腾讯微博的宣传语“你的心声,世界的回声”所说的一样,微博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特别是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默默无闻的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发声器”,透过微博,用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