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与诗可谓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影响最广的文学形式。其中词由于能够运用白话等形式,传达情感方面比唐诗更为自由。因此词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形式之一。而意象作为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因子,受到中国文论的极大重视,也体现了意象在作品中的作用。在比较作家作品时,意象比较应该说是最核心的部分。因为文学创作是和作者本人情感倾向有直接联系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的深度广度与作者本人的生活阅历、环境、价值判断、审美取向有密切关系,因此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在作品意象选取上有所倾斜。比较作品意象的异同,作者本人的风格特色也就一目了然了。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好意象的传达与再造是诗词翻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词作为有别于普通诗歌的形式,需要单独作为主题来研究。而意象是诗词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诗词中精髓所在。因此,笔者选择了著名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中的意象再造作为论文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格式塔意象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李清照词作品英译的对比分析,对词英译中的意象再造进行探讨性研究。格式塔意象这一新概念建立在传统的文学象征或隐喻意义上的“意象”基础上。它在将文学意义的“意象”纳入格式塔心理学的框架中后,具有了一种“完整性”或“整体性”的特质。格式塔意象属于传统意象分类中的组合意象、整体意象或流动、动态意象,是有机的、多元的、宏观的、动态的意象。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一个篇章、段落、句子,甚至一个词语都可以视为一个格式塔意象。格式塔意象理论强调整体之于局部的优先性,重点关注感觉和认知的整体效果。其主要原理和核心概念对词意象研究和实践的启发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译者对词文本的感知和接受是一个由上而下、由整体“完形”至个体要素的解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传统译论”所谓的“解码过程”。根据格式塔理论,主体从客体获得认知和信息,先要在大脑中自然组织成有机的整体,即“格式塔”或“完形”。这一过程为译者后续构建新的格式塔意象奠定了基础。其次,成功的词意象再造是译者将原词的格式塔意象进行整体转换的结果。换言之,词意象再造不能仅仅满足于词汇和句法等语言层面的等值传译,还要求译者不仅要深入理解整体的原文语篇,更要掌握与该语篇相关的文化、历史、现状等背景知识。笔者认为,词意象再造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译者能否整体上解构原词文本所含诸格式塔意象,亦取决于译者能否充分利用译文语言,重构和再现原词各个层次的格式塔意象。通过对词意象再造的对比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西方读者阅读、理解、把握和研究词;另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李清照词英译中意象再造的对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我们在研究中变换固定的视角,对本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一番重新审视,以期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