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的道德状况之探究——试论鲍曼的伦理学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伦理道德问题就是人们生活中最纠缠不清的问题。历代哲学家对其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仍然无济于事。然而是不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弃对道德的探索而沉溺于文字的游戏?鲍曼作为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以社会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刻、知识分子的责任以《现代性和大屠杀》为契机开启了他对道德伦理的一系列思考、批判。 在《现代性和大屠杀》中,他批判了现代性的矛盾性,他强调了现代文明的特征,尤其是现代科层制的管理模式以及对社会生活和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后果。鲍曼认为既不是现代性也不是科层制导致了大屠杀的产生,但只有将现代性和大屠杀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现代理性的科层制、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性和以国家为中心的暴力强制手段都是普遍而寻常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的结合暗中破坏了个体实践道德行动能力的可能性。 鲍曼的后现代伦理视角着重强调的是:后现代主义者的视角如何能提供一种关于伦理学的新理解。在鲍曼那里,道德就是承担起对他者的责任。道德的矛盾性正是道德的真正意义,因为道德生活是一种连续的不确定性的生活。后现代世界是一个选择的世界,选择必然与孤独相连,同时它与承担起“为了他者”责任的道德理解紧密相连。 鲍曼认为后现代世界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缺乏伦理模式,同时存在着令人困惑的看似平等的道德观念的状况下,存在着合乎道德的生活。在他看来,后现代性既是道德个人的毁灭,又是他新生的契机。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
德育课程是育德的主渠道,本文提出以网络为平台,以知行合一为抓手的德育课程学业水平评价体系,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引领了德育课程规范实施,提高了德育课堂育人实效。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通过《易传》对《易经》的诠释,《周易》由一部卜筮之书,成为一部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的哲学经典。《周易》具有丰富的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所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我国部门沿海地区也开始设立知识产权相关的服务园区或者中心机构,旨在发挥其创新驱动作用,
小肽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产物,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组成,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动物营养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水产动物的特点阐述了小肽的吸收机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的学说博大精深,在当代,文化生产力的提出,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力分类阐述的思想,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文化生产力论是马克思
本文以和谐社会新型政治伦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政治伦理的基本内涵、内容体系,分析了当下我国政治伦理的现状,探讨了完善我国和谐社会政治伦理的措施。在当前对和谐社会政治
本文首先通过对人的本真存在的考察,阐述了当今时代的人的异化存在状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当代人的异化存在之因——工具理性的越界。并进一步论析了当代人如何从人的异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