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anemia,CIA)是一种严重影响家禽生产的免疫抑制病,此病主要侵染1-3周龄雏鸡,感染鸡群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生长抑制、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黄化及早期全身淋巴细胞萎缩。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是CIA病原体,在临床上CIA致死率较低,导致养殖户常常忽视对此病的防治往往容易疏忽。自1992年以来,CIA在中国多省份广泛流行,给我国养禽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对我国CIA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文献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横切面调查市场部分流通禽用弱毒活疫苗和采集河南各地区鸡场病料进行了河南地区CIA的流行病学调查。从河南农业大学禽病研究所收集患病病例,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基因组序列测定,对河南地区CIAV流行毒株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我国CIA感染率Meta分析为了解CIAV在国内的流行情况,从各种中英文文献平台下载了 CIAV感染率调查相关文献,并使用3.5.3版本R软件内的Meta软件包对文献内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国CIAV整体阳性率为48%(95%CI:36%-61%),暗示CIAV在国内鸡群存在普遍感染。因文献存在异质性,本研究进一步对文献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发现,在地理分布上,华东地区整体阳性率56%(95%C1:43%-68%)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8%(95%CI:24%-52%);2010年以前的文献整体阳性率52%(95%CI:38%-66%)与2010年后发表的文献整体阳性率45%(95%C1:31%-60%)差异不大;使用ELISA方法检测病毒整体阳性率66%(95%CI:54%-77%)明显高于PCR 方法 26%(95%CI:15%-42%)及其他方法 30%(95%CI:14%-53%);小于60日龄的育雏阶段的鸡只整体感染率37%(95%CI:28%-47%)小于250日龄的成年鸡感染率80%(95%CI:49%-98%),暗示成年鸡普遍存在CIAV感染。2.河南地区CIA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为了解CIA在河南地区的流行情况,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搜集2017-2019年河南地区临床病料,随机采购河南市场上售卖的弱毒疫苗,通过PCR方法进行组织病料及疫苗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收集组织病料437份,其中CIAV核酸阳性41份,阳性率为9.38%(95%(CI:6.8%-12.5%);共采集24个厂家,5个不同种类不同批次120份冻干活疫苗,其中新城疫、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53份,鸡痘活疫苗31份,新城疫活疫苗34份,鸡毒支原体活疫苗1份,传喉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苗1份。最终CIAV检测阳性疫苗4份,总体CIAV核酸阳性率为3.33%(95%Cl:0.9%-8.3%)。4份阳性疫苗来自3个生物制品厂,疫苗厂家阳性检出比例为3/24,整体阳性率为12.5%(95%CI:2.7%-32.4%)。以上结果显示,当前存在鸡用活疫苗的CIAV污染,除自然感染外,鸡群感染此病与疫苗中CIAV污染也可能有关联。3.CIAV河南株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组分析本研究从河南农业大学禽病研究所收集患病鸡只肝脏及脾脏,进行病毒分离并测定12株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个河南分离株之间相似性很高,范围在97.1%-99.3%,与疫苗株Cux-1和Del-Ros相似性范围在97.8%-98.6%。在全基因进化树上河南12个分离株分为三个小的亚组,HN-3,HN-5,HN-7,HN-10,HN-11与日本经典弱毒株C369同一小分支上,可能是由此弱毒株传播进化而来。HN-2、HN-4、HN-6这三株病毒与之前河南HN1405毒株处在同一分支上,HN-1,HN-8,HN-9,HN-12与河南HN1504毒株同一分支上,这两个分支上的毒株较为集中且与之前河南地区分离的毒株都在同一分支,氨基酸位点差异也不大,表明这些毒株可能是在河南本土地区流行的优势毒株。分别对12个分离病毒编码的三个完整蛋白进行分析后发现,衣壳蛋白VP1蛋白氨基酸位点变异最多,总体变异为0-3.4%,其中HN-1,HN-8,HN-9,HN-12毒株VP1蛋白都带有Q139和Q144,其他8个河南分离株携带残基K139和E144。HN-4,HN-6,HN-8在290位存在A290P突变,这是之前从未报道过的。VP2和VP3蛋白与其他毒株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利用RDP4软件对所分离到的12株CIAV毒株进行重组检测发现,HN-4和HN-8毒株存在基因重组。整体而言,河南毒株与亚洲其他地区韩国、日本和美国毒株存在相互重组演化,也存在一定的基因重组事件,推测重组后的毒株适应性、流行性和传播水平会更高。4.CIAV河南分离株HN-4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CIAV河南分离株HN-4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利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和q-PCR测定病毒效价的方法,研究该毒株在马立克氏病淋巴母细胞系(MDCC-MSB1)中的生长特性和增殖规律。结果显示HN-4毒株在MSB1细胞系中能够很好增殖,感染病毒48h后能产生非常明显的CPE,感染后72h细胞裂解物中基因组拷贝数达到峰值(1×107.25copies/μL)此后保持稳定。对1日龄SPF鸡肌肉注射1mL从细胞培养接种物中分离的HN-4毒株(1×107copies/μL),在鸡体上复制出典型的发病症状,感染后7天可从感染组鸡体内可以分离到接种毒株,最终鸡只死亡率为50%。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鸡只在感染后7天体重明显降低,感染后21天时两组鸡体重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在感染后16天时鸡只胸腺、脾脏、法氏囊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差异显著(P<0.05)。肾脏萎缩不明显,肝脏轻微肿大,感染组鸡骨髓变为淡黄色,骨质脆。采集组织器官制备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鸡各组织器官均有典型CIA引起的病理损伤。以上结果显示HN-4毒株致病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