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部首系统沿革研究--以自然分类法为中心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甲骨文分部方法一般有两种,一为按《说文》部首分部,二为按自然分类法分部,后者是目前的主流。本文以自然分类法为中心,对甲骨文部首系统的沿革状况进行研究。
  文章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对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基本思路做了简要介绍。
  正文部分共有四个章节:
  第一章概述甲骨文分部的两种方法,分析了自然分类法理论的发展过程,然后介绍了采用自然分类法的岛邦男、姚孝遂、朱歧祥、沈建华、季旭昇、李宗焜、陈年福、徐丽群诸家部首系统基本情况。
  自然分类法理论由唐兰创立,但岛邦男在《殷墟卜辞综类》一书中首先采用自然分类法编次甲骨文,建立了164部的部首系统,之后的诸家部首系统多是建立在《综类》基础上的。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朱歧祥《甲骨文词谱》、沈建华《甲骨文字形表》、季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李宗焜《甲骨文字编》、陈年福《殷墟甲骨文字词表》、徐丽群《甲骨部首的整理与研究》分别将甲骨文分为149、162、145、150、148、163、248部。姚、朱、沈、季、李、陈诸家部首系统与岛邦男部首系统一脉相承,可称之为岛邦男系。
  徐丽群《甲骨部首的整理与研究》一文中的部首系统是在构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自成一系,与其他7家有很大差异,可称之为构件系。
  第二、三、四章分别对岛、姚、朱、沈、季、李、陈、徐8家部首系统的部首字、归部、部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在部首字方面,《综类》部首字的设置是存在可商榷之处的;甲骨文部首系统存在不断新增合体部首和不成字部首的趋势。二、在归部方面,《综类》《类纂》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归部现象;构件系的甲骨文字归部比岛邦男系更加精确、合理。三、在部首的排序方面,岛邦男系诸家部首系统都存在部首分类不明确、排序标准不一的问题。构件系明确将部首分为五大类,比其他7家更合理。四、在部内字的排序方面,由于甲骨文部首系统还处在发展阶段,诸家部首系统均缺乏较为统一、明确的排序标准,存在可改进的空间。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现有甲骨文部首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改进方向。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及青年工作,肯定青年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作用,多次作出有关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展与培育的重要论断。青年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因此,立足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研究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路径至关重要。(1)本文通过四个章节对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展开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学位
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给日常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同样,移动互联网对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相比于传统固定PC端网络,移动互联网将互联网与移动设备相结合,成为现阶段收发信息的重要端口。移动互联网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时代发展的风向标,他们的思想能否与我国主流思想保持步调一致,对于我国未来社会的前进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移
学位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教育内容的承担者、沟通的连接者和价值的实现者,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语言风格蕴含着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广征博引的诗词引用闪耀着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质朴平和的表达形式彰显出至真至深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有重要意义。深刻研究并认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语言艺
学位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敬业”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敬业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兴衰以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从当前大学生敬业观的现状出发,探究对大学生的敬业观进行培育的路径,是新时代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分五部分
学位
物化理论是卢卡奇早期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后创立的。他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批判,从物对人的控制着手,揭示了现代资本的统治逻辑。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关注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现象,还紧扣社会发展中凸显的迫切问题,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寻求突破现代人的困境提供理论武器。现时代物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通过运用物化理论完善社会主义当前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克服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意识领
学位
学位
在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各民族之间代代相传,经典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文本在口传、印刷、舞台、电子媒介中被不断地利用与创造。这个变迁历程中凝聚各民族智慧结晶,呈现丰富的民族文化。本文从民族文化变迁与媒介传播结合的思路切入,考察一个民族文化符号与媒介的互动关系。  本篇论文分四部分,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呈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媒介传播过程,对其生存图景作简要概述;其次,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学位
《广韵》中保存的隋唐官话语音系统非常完善,从它可以上推上古音,下溯近古音和现代汉语方言。宋代语音承隋唐,按向熹《简明汉语史》的分期,处于中古汉语晚期,这一时期的语音变化情况,尤其是方音体现的面貌,值得探究。  苏轼是生活在北宋中期的诗人,作为四川眉山人,他的作品中时有提及四川方音的特别。通过苏轼的韵文,如果能从中观察到他的语音系统相较《广韵》系统的差别,便可以窥探其中反映的宋代四川的用韵状况。  
学位
《梦粱录》是一部描述了南宋末年都城临安的历史风貌和市井生活的笔记小说,作者吴自牧。《梦粱录》一书词汇丰富,且使用了大量的儿尾词,其中不少的儿尾词在杭州方言里至今仍有大量的保留。  本论文正文共分为以下几大章节:  第一章绪论。本章简介《梦粱录》作者吴自牧其人及其成书年代;对《梦粱录》这本小说的内容做个简要介绍后,重点言及《梦粱录》一书的研究价值。  第二章《梦粱录》中的单纯词。《梦粱录》中使用的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