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通降合剂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通降合剂基于“脑-肠”轴治疗本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选择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且中医辨证为肝胃郁热证的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每组各25例。另招募25例健康志愿者。中药组予通降合剂治疗,西药组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中西医结合组予通降合剂联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三组RDQ评分、临床有效率、内镜疗效及中医症状改善情况。2.选取中药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集血液标本,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检测血清神经递质(5-HT、DA、NE)和胃肠激素(SP、VIP、GAS)等指标变化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内镜下分布情况、RDQ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RDQ积分方面,三组RDQ总积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P>0.05),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显著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1)。3.在中医症状方面,三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分别为92%、88%、100%,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显著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1)。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均能有效改善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情志不畅、嘈杂易饥、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症状(P<0.01),西药组不能有效改善脘腹胀满、情志不畅、大便秘结症状(P>0.05)。在改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胃脘灼痛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P>0.05),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在改善脘腹胀满、口干口苦、情志不畅方面,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疗效相当(P>0.05)。在改善嗳气、大便秘结方面,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疗效相当(P>0.05)。在改善嘈杂易饥方面,三组疗效相当(P>0.05)。4.在内镜疗效方面,中西医结合组修复食管黏膜损伤的疗效最好,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P>0.05)。5.血清神经递质检测:治疗前中药组患者血清5-HT、NE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D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中药组血清5-HT、NE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血清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6.血清胃肠激素检测:治疗前中药组患者血清SP、GAS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VI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中药组血清SP、GAS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血清VI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结论:1、通降合剂治疗肝胃郁热型RE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好促进食管黏膜损伤的愈合,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2、通降合剂对血清胃肠激素、神经递质具有明显调节作用,不仅能明显升高血清5-HT、NE水平,降低血清DA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心理状态、降低食管敏感性;又能升高血清SP、GAS水平,降低VIP水平,有效改善食管、胃肠动力,可能是通降合剂基于“脑-肠”轴发挥疗效的潜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