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两年后板房灾民的生活质量,了解其影响因素;探讨“汶川”地震三年后地震亲历者心理应激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汶川”地震后板房灾民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随时间的变化状况;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应对策略。方法根据《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的分级,以北川县擂鼓镇(简称北川县)和(或)江油县三合镇(江油县)的地震亲历者为目标人群。研究一根据板房编号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560名板房灾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北川县201人、江油县359人,采用SF-36生活质量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平时版(PCL-C)、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以及自制的相关社会人口学问卷调查板房灾民的生活质量、心理应激水平、睡眠质量以及一般情况;研究二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评估870例来自北川县(605例)和江油县(265例)地震亲历者的心理应激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三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跟踪调查来自重灾区(江油)的某个村的板房灾民,参与调查的人数分别为125和119例,采用SF-36生活质量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平时版(PCL-C)、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以及自制的一般情况和健康状况、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问卷调查板房灾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资料收集采取面对面访谈法。应用EpiData3.0数据库进行双输录入、逻辑比对纠错,以保证质量控制;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的特点,采用率进行资料描述,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进行推论性分析。结果1研究一结果显示①单因素分析显示,地震两年后板房灾民的生活质量除精神健康维度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5),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因素对生活质量的某些维度或加权总分有影响。②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板房灾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PSQI总分、PCL-C总分、职业。2研究二结果显示①单因素分析显示,PCL-C测评结果显示地震三年后PTSD检出率为8.5%。其中,北川县为11.2%,江油县为2.3%。地震三年后与两年后相比,北川县地震亲历者PTSD阳性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江油县地震亲历者PTSD阳性率有所下降,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北川县地震亲历者PTSD阳性率显著高于江油县地震亲历者;女性为11.8%,男性为4.7%,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P<0.01);财产损失重者PTSD阳性率显著高于财产损失轻者(P<0.01);有亲属死亡的地震亲历者PTSD阳性率显著高于没有亲属丧生者(P<0.01);36-59岁年龄组的PTSD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民的PTSD阳性率高于其他职业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D阳性者以反复重现体验和警觉性增高为常见症状。②PTSD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亲属死亡、女性、财产损失重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659、4.455、2.128。3研究三结果显示①“汶川”地震三年后与两年后相比,板房灾民在生活质量的各维度及加权总分、PTSD检出率、睡眠障碍发病率变化不大,均无统计学意义。②火灾是板房灾民最担心的问题;预防辐射的健康教育是板房灾民的首要需求;风湿、感冒、心血管系统疾病、疲乏、腿肿和脚肿为板房灾民的常见疾病;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度低。4护理应对策略三个研究结果显示,地震亲历者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应激障碍、睡眠质量下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度低等。根据地震亲历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应对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结论地震两年后板房灾民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睡眠障碍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以及低收入者。与地震两年后相比,地震三年后地震亲历者PTSD阳性率虽有所下降,但他们的心理应激水平仍不容乐观,尤其是极重灾区;有亲属死亡者、女性、受灾程度重者应该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对PTSD阳性者进行心理援助时,应重点针对反复重现体验和警觉性增高症状。在过去的一年中板房灾民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显著改善。社区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向政府反映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切实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