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二连—东乌珠穆沁旗成矿带是我国重要铜多金属矿床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大地构造位置属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东乌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及二连—贺根山板块对接带,南部即为华北板块北部大陆边缘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进入中生代,则处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之大兴安岭火山岩浆岩带的西部及西部边缘。该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作用具有多矿种、多类型等特点,二连—阿巴嘎旗地区是该成矿带重要的钨钼铜等有色金属矿集区。本文在系统总结、分析、研究以往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区域成矿学和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对二连—阿巴嘎旗地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优选典型矿床并对其成矿模式和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运用矿产预测相似类比理论圈定主要成矿元素钨、钼、铅、锌、银、镍矿矿产资源预测区,采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进行矿产资源量预测,同时建立找矿模型,对该区矿产勘查和找矿方法技术优选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区内有色金属矿床(点)以钼、钨、铜、铅、锌、锡、镍、银等多金属为主,且以热液型为重要类型,有少数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从矿产的分布来看,有色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地区,且分布相对集中,钨、钼、铜矿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查干敖包—乌兰德勒一带,铅锌银矿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巴彦图嘎苏木—乌力吉特敖包一带。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的矿床多为钨、钼矿,并有铜、铅、锌与之共伴生,多为热液型矿床,有代表性的乌兰德勒铜钼矿和乌日尼图钨钼矿,矿床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深部的早白垩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有关,据岩体的空间展布、蚀变类型、矿体产状等分析认为,乌日尼图钨钼矿应为热液型和斑岩型、矽卡岩复合型钨钼矿床,以热液型为主;乌兰德勒铜钼矿为热液型--斑岩型铜钼矿床,以斑岩型钼为主,成矿时代均为早二叠世。铅锌银矿多为共伴生矿床,也有铜铅锌、铜钴镍共伴生矿床,矿床类型有热液充填型、接触交代型等;研究区内具代表性的银铅锌矿是高尔旗银铅锌矿,银铅锌矿体受泥盆系泥鳅河组砂岩段(层)和近东西向北倾正断层(位)双重控制,含矿热液对赋矿岩性和赋矿裂隙均有选择性。在研究区有代表性的镍矿是哈拉图庙小型镍矿,矿体产于泥盆纪超基性岩中,属岩浆岩型熔离矿床。在系统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的成因和成矿地质条件,运用成矿预测相似类比理论,采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对研究区内的钼、钨、铅、锌、银、镍矿资源量进行了预测。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场、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以及各典型矿床矿区地质、物化探异常特征,并结合研究区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成因、成矿地质条件,首次建立了乌兰德勒式铜钼矿、乌日尼图式钨钼矿、高尔旗式银铅锌矿、哈拉图庙式镍矿找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