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诗词比较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ixu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庭筠作为晚唐“诗词双美”的著名文人,在诗词两个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历代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关于温庭筠的研究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局面,但在众多的研究中,对于温庭筠诗词关系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不揣浅陋,从温诗、温词两方面同时入手,通过对二者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试图探出温诗与温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促成学界对温庭筠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温庭筠的诗词创作情况作了简单的论述,初步概括了其诗词的艺术成就,并对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温庭筠的诗歌是囿于“诗言志”传统诗教的说法提出质疑,通过对作品的详细分析,从而得出了其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背离传统诗教观倾向的结论。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全面展开了对温庭筠诗词关系的比较论证。 一、温庭筠诗词思想内容之比较。首先,艳情主题是温诗、温词的基本特色,其艳情诗词的表现内容基本相似,而艳情诗反映面更广;其次,通过对其诗词在内容上的归类,比较分析了温诗内容的相对丰富性和温词内容的单一性;最后,详细论述了形成温诗词题材异同的原因,概括出时代、文学自身、作家个体三个方面的因素。 二、温庭筠诗词艺术风格之比较。温诗词的风格均以“绮艳”著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这种相似中又有所区别:温诗以“浓丽绮艳”为主要风格,同时,还有一小部分诗呈现出“清寂淡远”的风格;温词以“隐曲密丽”为主导风格,却也非唯一风格,还兼有“清新明朗”的风格。 三、温庭筠诗词艺术手法之比较。主要就诗词意象的运用和意象的营造、语言和修辞、以赋笔写诗、化诗入词三个方面进行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意象的运用上,温艳情诗、温词多采用女性化且色彩明艳的物象作为基本意象,在意象的处理和组织上也有相似之处,多做客观的描述,跳跃式的组接,而温艳情诗的意象类别范围略微显豁,温词意象范围较为狭窄。在意境的营造上,二者均具有情景交融的纯美意境,温词的意境较其诗格更小巧,也更完整,同时更显朦胧。在意境的表达上,温诗表现的是诗人之境界,而温词则表达的是常人之境界。在语言上,温诗词不仅具有词采华丽、辞藻繁密的特点,而且也讲究韵律美、注意炼动词、虚词之妙。在修辞方面,温诗、温词多用反衬、比拟、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温诗善于用典使事,温词则多用“语言符码”(code)。另外,温庭筠诗词还具有以赋笔写诗,化诗入词的特点。 第三部分将历代对温诗、温词的评论性文字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从而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评论家对温诗、温词的优劣之评价。笔者在自己较为全面地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更新、更全面的眼光对温诗和温词进行了重新地审视,给予了更准确的定位。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多偏重于女性形象研究,相对而言,男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则单薄得多,而且偏重于他们庸俗丑陋的一面,往往忽略了男性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多面性、复杂性和
旧日同事向我吐苦水:她们部门新来了一位经理,因为性格不合,比较看不惯她,时常会抛来“小鞋”一双。由于是顶头上司,这位姐妹十分苦恼,问我该怎么办。我戏谑回答:我不是个鞋匠,又没摸过你的脚,更没见过这小鞋是啥样子,爱莫能助。    首先脚要正  同事与我相熟,回答可以扯淡一点。可是,真要是面对小鞋,又该如何应对呢?谁都知道,混在公司或单位的人,对小鞋有切肤之痛。这东西往往呈金字塔状分布,越底层的人被穿
中国士人为中国文学一大创作主体,士人精神风貌对文学内在品格的建构与提升有重要作用。而中国士人大多兼综文学和史学,许多史学文本对中国文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顾此,治中
“改革文学”有力地配合了1980年代初期官方意识形态的转向,在“改革”、“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之间建立起了和谐的想象关系,并以此参与到了新的“改革意识形态”的建构。围
四十不惑,就是要学会舍弃,学会服输,学会释放,学会满足,学会欣赏……    我在一家网络公司上班。去年5月,为一家客户设计程序,由于时间紧迫,我夜以继日地坐在电脑前,有时候为了避免打扰家人休息,我便将电灯关掉,坐在黑暗里工作。几天后,觉得眼睛干涩难忍,继而怕光、看东西发花。在我为客户安装完程序回家的路上,眼睛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  医生诊断为“视神经萎缩”,很多人都来医院安慰我:“别着急,现在科学
元杂剧传奇英雄形象大致可分为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他们虽然各具特色,但无不带有中国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共同的、本质的内涵——勇、仁、义。这种中国传统历
“五四”时期,“感伤”情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记和心理氛围,普遍地弥漫在文坛各流派和社团的作家作品中。由于“感伤”更多地是与一种浪漫的诗性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成为“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