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文学”的“社会主义”想象——重读1980年代前半期的小说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文学”有力地配合了1980年代初期官方意识形态的转向,在“改革”、“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之间建立起了和谐的想象关系,并以此参与到了新的“改革意识形态”的建构。围绕着《鲁班的子孙》和《新星》的争论则暴露出此一想象性关系的不可靠,以及人们对于“改革意识形态”的不同看法:王润滋、张炜的创作表达了对于“改革”过程中“历史”对于“道德”的优先性的质疑,何新对《新星》的批评则表达了新的对“西方化”道路的选择;它们共同彰显1980年代前半期各种意识形态力量之间的紧张关系。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被认为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很多人将之归咎于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但事实上,这种近代以来在西学标准下做出的判断并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
作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茅盾生动再现了经受了“五四”退潮到大革命失败的双重刺激后的新女性们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的多种人生演变轨迹。他希冀通过对女性之身的书写拨开笼罩
世界金融风暴逐渐波及到我国,一些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节省开支,开始精简人员。很多中年女性因为照顾家庭,在职业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企业裁员时最先考虑的不是员工是否为元老,而是谁的价值最小,谁最可替代。因此,中年女性很容易成为“裁员先遣部队”。    职场故事:  她们为何成了“裁员先遣部队”?  肖冬冬是某家广告公司元老级的人物,从一个设计员到办公室主任,她经历了5年时间。在事业刚有起色时,她步入
长期以来,《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多偏重于女性形象研究,相对而言,男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则单薄得多,而且偏重于他们庸俗丑陋的一面,往往忽略了男性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多面性、复杂性和
旧日同事向我吐苦水:她们部门新来了一位经理,因为性格不合,比较看不惯她,时常会抛来“小鞋”一双。由于是顶头上司,这位姐妹十分苦恼,问我该怎么办。我戏谑回答:我不是个鞋匠,又没摸过你的脚,更没见过这小鞋是啥样子,爱莫能助。    首先脚要正  同事与我相熟,回答可以扯淡一点。可是,真要是面对小鞋,又该如何应对呢?谁都知道,混在公司或单位的人,对小鞋有切肤之痛。这东西往往呈金字塔状分布,越底层的人被穿
中国士人为中国文学一大创作主体,士人精神风貌对文学内在品格的建构与提升有重要作用。而中国士人大多兼综文学和史学,许多史学文本对中国文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顾此,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