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文学”有力地配合了1980年代初期官方意识形态的转向,在“改革”、“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之间建立起了和谐的想象关系,并以此参与到了新的“改革意识形态”的建构。围绕着《鲁班的子孙》和《新星》的争论则暴露出此一想象性关系的不可靠,以及人们对于“改革意识形态”的不同看法:王润滋、张炜的创作表达了对于“改革”过程中“历史”对于“道德”的优先性的质疑,何新对《新星》的批评则表达了新的对“西方化”道路的选择;它们共同彰显1980年代前半期各种意识形态力量之间的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