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力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iaog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以往关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多数是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完全竞争的假设出发,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源于区域的资本、劳动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禀赋,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会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尤其是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之间并没有出现理论预期的条件收敛,区域经济增长的极化现象尤为明显。面对非均衡增长的中国经济,试图将空间因素排除在外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改变以往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视角,尝试着引入空间经济学中的关于人力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框架。   论文在回顾以往关于人力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利用空间经济学有关原理对人力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的分析,揭示了人力资本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理,从而构建了一个基于产业集聚的人力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也为全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分析视角、研究范围和逻辑框架。   论文通过中国宏观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实证检验人力资本流动与产业集聚的相关性,以及产北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入力资本流动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是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论题。空间经济学基于规
2008年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协商,先后达成六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直接、双向“三通”的基本实现,极大地便利了两
国债发行对经济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适度的国债规模将会对经济运行起到最大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还处在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浪潮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我国国债规模迅速膨胀而增加财政收入却受限制,因此对我国适度国债规模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所谓适度国债规模,即实现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债发行所起到的正净效应最大时的国债规模。本文考察了1981—2008年的经验数据,运用国际通行的合理指
2010年3月31日,中国沪深交易所正式接收第一单融资融券交易,开启了中国信用交易的新纪元,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也为日新月异的证券行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虽然融资融券业务仅
目前多元化折价研究中经常碰到内生性问题和选择偏差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chop-shop法的使用,其基本价值模型存在的缺陷导致研究结论可能产生偏差。因此学者们分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