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需要是人类的基础性需要,心理安全感能否得到满足,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提高个体的心理安全感是必要的,但这并非意味着心理安全感越高越好,心理不安全感越少越好。实际上心理安全感和心理不安全感都具有进化的适应价值,当它们处于适宜的比率关系时就能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最佳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够计算出心理安全感和心理不安全感发挥作用的最佳比率,就能清晰明了地判断出个体的心理安全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有的放矢地对个体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不安全感进行具体的量化调节和干预。本研究对这一最佳比率进行了研究。以往关于心理安全感和心理不安全感的研究主要采用以简单性为特征的线性研究范式,实际上线性范式具有局限性,它并不能对复杂的以非线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准确解释,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弥补了线性研究方法的缺陷。因此,本研究对130名被试进行纵向追踪实验,被试连续15天每天在三个指定的时间段内登陆网站填写心理学问卷,之后采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操作,证明了心理安全感和心理不安全感之比——心理安全率是存在的,并计算出心理安全感和心理不安全感同时发挥最佳作用的区间——心理安全率最佳区间。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心理安全率是区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指标,它存在最佳作用区间。心理成熟者和中等心理健康水平者在心理安全率(t=-6.006***,P<0.001)、积极心理资本(t=-10.031***,P<0.001)和反刍思维(t=3.050**,P<0.01)上差异显著。心理成熟者和全体被试在心理安全率、积极心理资本和反刍思维三维相空间中的轨迹为混沌吸引子,中等心理健康水平者在相空间中的轨迹为极限环。(2)心理安全率最佳区间为2.67至3.30。当个体心理安全率低于2.67时,认为个体处于不安全不稳定状态,是中等心理健康水平或心理失调的,呈现枯萎凋零的成长态势。当个体的心理安全率处于最佳区间内时,认为个体处于心理安全稳定状态,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是心理成熟的,呈现欣欣向荣的成长态势。当个体心理安全率高于3.30时,反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其欣欣向荣成长态势出现瓦解,个体的心理安全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下降趋势。